2013年11月03日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政治经济学里讲价格取决于价值,价值决定价格,这是传统的定价法。但这个定价法则,远远解释不了今天的商业现象。

  比如,一部iPhone的毛利大概是60%,一个真品LV包的毛利是A货的几十倍。这个时代的定价方式已经改变,姑且称之为体验定价

  现在,我们越来越愿意为了一种体验而付钱。

  例如,花钱请朋友看一场电影,花好几万块买一个包。其实,这种消费本质上是一种体验。你说一头牛值多少钱,一个包又值多少钱,如果把所有的皮扒下来能做多少个包?但是,背在身上感觉就不一样。因为它叫LV,叫爱马仕,因为郭美美曾经背过它。

  这就是体验的价格。

  关于体验我还可以举很多例子:

  案例1:三只松鼠

  三只松鼠是一家坚果食品网商,它的产品体验从你收到包裹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每一个包装坚果的箱子上都会贴着一段给快递的话,而且是手写体——“快递叔叔我要到我主人那了,你一定要轻拿轻放哦,如果你需要的话也可以直接购买。打开包裹后会发现,每一包坚果都送了一个果壳袋,方便把果壳放在里面;打开坚果的包装袋后,每一个袋子里还有一个封口夹,可以把吃了一半但吃不完的坚果袋儿封住。令你想不到的还有,袋子里备好的擦手湿巾,方便吃之前不用洗手。

  不要小看这些体验。

  为此,我在微博上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它的创始人看完我的文章后就加了微信,我们专门就此交流过。他做了好多年的食品,去年三只松鼠坚果的销售额已达4000万元,今年超过1亿元。它的投资人在这篇文章下评论:这个坚果本身并不是质量最好的坚果,是从一个坚果批发商那拿的货,然后进行包装,因为他是创业者,无法拿到最好的坚果,但他做出了最好的包装。

  后来,这个创始人在微信里给我回了一段话,他认为让用户知道为什么,比讲我们认为为什么重要得多。那篇文章所提的观点也正是产品要注意的。

  所以,当这篇文章在微博转发达到8146条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首先,不是因为我的文章写得多好,或许只是这个事情打中了用户的某个需求,这才是思考逻辑。

  其次,用户的关注点变了。以前用户关注的是坚果营养价值。这属于产品本身的炒作,大家都说自家的最好,用户已经麻木。但当这些包装做到最好时,大家会觉得它在用心做产品,而且能让人感受到。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它只在网上卖,一年销量就翻了一倍多。

  这就是体验的时代。

  案例2:台湾小吃

  有一次我去台湾出差,看到小吃街上有一个半人高的冰激淋。老板你买一个,我说这么大,他说这是样品,肯定没这么大。实际上最后的冰激凌确实很大。可能大家都吃过很多种口味的冰激淋,但可能没吃过这种样式的冰激淋,这就是营销体验的一种。

  另一种是找美女来卖柠檬汁。柠檬汁的味道好不好喝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跟美女多说两句话。这也是一种体验。

  又比如吃蛋糕。大家可能都吃过蛋糕,但谁吃过Hello kitty样式的?一个机器在小摊上不停地压,每个蛋糕都压制成Hello kitty的样子。当时排了很长的队,因为机器出了故障,现场压的很容易糊,会有点黑。老板立刻就说如果你们要那种有点黑的,可以多给20。但没有一个人要20个的,就要这种完整的。它是一种吃的体验,蛋糕对你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Hello Kitty的样子,所以大家愿意继续排队等候这种体验。

  还有一个例子印象很深刻。很多人都在街边买过西瓜吃,但吃的样子一定很狼狈,得切开了,蹲在路边吃,也不能随便扔西瓜皮。但台湾西瓜全都是去掉皮,切成一块一块,然后老板给你一个塑料袋和几根牙签,吃的时候不用丢西瓜皮,所以,在台湾吃水果会觉得很享受。

  后来我总结:台北的小吃为什么这么有名?不是因为它用了哪一道秘方,而是它在不断增强用户的体验,且把每一个体验真正深入了下去。

  案例3:老人手机

  还有一个关于手机的例子,这是一个创业团队做的。他们只拿了一点点钱,做出了一款老人手机,刚上线,淘宝就好评如潮。

  对老人来说,要习惯手机的左右键操作实在太麻烦,但这部老人机唯一的操作就是向上翻,没别的,图标巨大,界面简单。如果想加一个人进通讯录,老人不会打字,怎么办?拍张照片!拍完后,填上电话号码就完成了,回头翻通讯录时直接查看照片。老人没有年轻人那么多社会关系,很多时候就是家人、邻居几个朋友,所以通讯录只需往上翻,也不需要搜索。此外,手机里还安装了一个防骗手册、一个老黄历等实用小工具。

  上次我跟雷军提这个的时候,他说我们也组织了一批人在做老人机,但看完这个产品,觉得自己做得太复杂了。就老人机那种简单性,能够简单到直接往上翻,挺了不起的。通常,我们一定会留这个、留那个,怕老人想这么用、那么用。

  其实,这款手机硬件很一般,系统也一般,价格也就两三百块钱,在智能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它上线两个月,就卖了10多万台。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非常了不起。

  总结

  讲完这些案例,我想说的是:前工业时代,最重要的一点是供给平衡。大家处在一个供需差不多的状况,因此,工业时代的特征叫以我为主生产了什么,就通过广告让来买什么。在软件行业也是这样。十年前的软件,除了网络你没别的,即使IE的界面很复杂,也得手把手地学,没办法只能用它。

  但是今天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供给过剩,人人都有,而且差别也不大。这个时候怎么办?就是谁的体验好,用户就用谁。谁在这个体验当中让用户感受到了,用户就选谁。

  所以,我们不能纯粹用工业时代的思路解释当下的问题。工业时代是投入了多少,就产出多少,最后我这个东西值多少钱,要依据成本去决定。但在体验经济时代,如果没有用户体验,它就一分钱不值,而一旦有了体验,价格就会被高估,这也是为什么苹果、三星现在卖得这么火。

  要知道,体验经济的商业帝国正在拔地而起。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