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梁胜威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一直以来,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很注重强调产品的卖点,强调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卖点是否突出,销售产品时要重视卖点的推广,导购员推销产品时第一时间要把产品的卖点重点介绍。卖点是产品区隔于其它竞争产品的最有力说辞,也是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最有效的利器。  

  生活用纸企业的金红叶纸业一直在他们的“清风”品牌产品上强调“450°高温消毒、100%全木浆、不添加任何荧光粉”这样的卖点。这些卖点都是从产品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流程中提炼出来的。

  金佰利的“舒洁”产品则强调产品的“更柔,更洁净”等卖点。这是属于从产品的功能属性上提炼出来的卖点。  

  “高温消毒、全木浆、不添加废纸、没有荧光粉、更柔、更洁净”这些卖点几乎是所有的卫生纸共有的卖点,而且,每个品牌产品都这样在其包装上打印出来。我相信消费者对它们已经是见惯不怪了,对这些产品也不会有特别的印记,对于他们的购买选择也没有什么区隔,更谈不上是吸引力。

  总结这些卖点的提炼方法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是从“卖方”出发,从产品本身出发,这种方法和思维模式都属于销售观念和产品导向。  

  在过去一段时期,我们看到这些强调卖点的销售方法都很能打动消费者的购买欲,为企业产品销售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消费者的购买意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智,这些仅仅为企业一方面着想的卖点式销售已经显得落后和裸露出其劣势。  

  既然卖点销售已经落后,那么,我们该用什么销售更为合适?笔者认为应该从卖点销售过渡到价值销售。什么是价值销售?价值销售就是从目标消费群出发,把产品特性与目标消费群的购买需求连接起来,把产品特性用消费者的需求价值表露出来,把这些特性用消费者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种表达出来的概念就是产品价值概念。其实,这才是营销观念,消费者导向。  

  如果把卖点的外延扩大之后,卖点也可以叫做是产品概念。产品概念其实是有了产品就应该有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又或者是没有从产品中把它深挖出来。挖掘产品概念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因为产品的概念不会明显地表露出来。  

  产品价值概念有基本概念和延伸出来的概念。基本概念也叫共性概念、核心概念,这是所有同类产品所共有的,无论你是直接说出来还是隐藏着没有说出来。比如,饮料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解渴的水,纸巾能提供给我们擦脸功能。而延伸出来的概念则会有很多,饮料中的王老吉能预防人体火气上升,红牛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维他命,矿泉水则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产品概念也可分为强调卖点的产品概念,也有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产生的产品概念,这一种产品概念我们称之为产品价值概念。产品价值概念与其他产品概念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产品概念的来源于消费者,不是来源于产品。  

  “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是一个产品价值概念,咋看它是一个产品卖点,其实,细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产品价值概念,这句广告语的出发点是目标消费者,主语是“怕上火”的消费者,而不是产品;而产品特性功能就是能防上火。假如从产品角度出发,广告语可以改为“王老吉能防上火”。如果是这样,我估计今加多宝公司就不会有今天的加多宝,王老吉也不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红遍大中国!  

  可以看出,对产品概念的挖掘的角度不同,而挖掘出来的产品概念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中顺纸业的“可湿水纸巾”这是从产品的角度挖掘出来的一个全新的产品概念,但遗憾的这只是卖点,不是产品价值概念。假如把它改为“湿水后可用的纸巾”则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挖掘出来的产品价值概念。

  对产品价值概念的研究,宝洁公司就最有发言权,宝洁公司的产品几乎无一例外地突出地告诉消费者产品的价值概念。从海飞丝的“有效去头屑”、潘婷的“滋养洗护头发”到舒肤佳的“有效除菌”等等产品价值概念。但是,在许多的文章里都说它们是产品卖点,其实,这就是我们在看跨国公司时,只看到表象而没有深入到其内涵的原因,没有真正懂得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上三路”问题,也是我们中国公司为什么一直没有在营销中跨越的问题。  

  产品价值概念的提炼有很多种方法。比如:从原材料的差异性,历史悠久性,技术领先性,产地的独占性,工艺特殊性,使用便利性、包装的独创性,性价比的增值性等等都可以提炼产品价值概念。无论我们是用哪一种概念的提炼方法,但一定要从消费者的购需求、欲望和需要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否则,我们还是停留在卖点的销售层面上。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