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传统订货会模式成了高库存的“元凶”?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底,仅国内A股服装类29家 上市 公司第3季度存货总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82亿元,某知名品牌更是爆出了高达250亿元的天价库存。有媒体由此断言,全国服装库存够国人穿3年。而如此之高的库存,令企业现金流不堪负重,资金链随时都有可能断裂的风险。

    与之相对应的现象是,从今年秋天开始,国内厂商服装业促销非常卖力,打折促销场面热闹非凡,并陷入上市即打折、随即又“挥泪甩卖”的怪现象,以解救库存之忧。

    从整体行业来看,导致中国服装企业高库存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点。首先,服装企业在 销售 渠道中普遍运用“品牌商(生产开发商)→各级代理商→各个 零售 商→消费者”的分销模式,中间环节通过一年两次的订货会(春夏季、秋冬季)来沟通,代理商通过对当地的销售预估来决定订货量,中国服装业至今仍依赖下游分销商而不是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其次,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需求逐级扭曲性扩大,代理商往往订购较多的商品以备断货,品牌商也储存较多的商品以备补货。

    

    高库存呼唤预售模式

    

    其实不只在服装业,在国内许多传统行业都存在高库存之压。如何解决高库存之忧,成为悬在无数厂商心头之患。

    在2012年结束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中,天猫和淘宝实现了高达191亿元的支付宝交易额。在离2012年“双十一”大促销还有30天,天猫发布了自电商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正式C2B(customertobusiness,消费者对企业)预售活动,引起业界极大的关注。预售规则大致如下:

    活动时间为10月15日到11月10日;对于预售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先付10%的定金,然后于11月11日付尾款,商家将于11月12日发货;预售商品均提供包邮服务,同时,成功预付定金后,买家有机会获得天猫红包;预售场次主要有5次,首场为大牌、奢侈品、黄金、冬装限量专供,另外4场分布为家居/家装、汽车/用品、生活/个人、数码/家电。

    所谓预售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在短时间内快速聚集单个分散的消费需求信息,给厂商一个集采大定单,厂商预先拿到定单后,可从 供应链 的后端、中端或前端进行优化,更加精准地锁定消费者、提前备货、消除库存,更有效地管理上下游供应链,使得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库存成本能够大幅降低,在给消费者优质价低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保障了卖家的利润。简而言之,预售就是先有销售订单、订金,然后组织开发生产,再有运输,再有流通,最后实现终端销售,这对于线下的买手制度是极大的冲击,将逐渐颠覆电商传统销售方式。

    以服装业为例。从整个服装零售来看,整个渠道库存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将部分重要产品转向网上的渠道,转向定制,如一件新品服装先打样,出样衣,然后展示,收到定单,再组织批量生产,总之,由消费者自己来决定到底是生产什么样、生产多少件,那么这将可以大大改变厂家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实现最大限度的低库存。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