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在各种社会科学中,营销学理论是更新最快的理论之一。从“体验营销”、“关系营销”到“水平营销”、“绿色营销”,营销理念层出不穷,从4P到6P、11P乃至20P,又从4C到4R又到4V,营销概念花样翻新。

    尽管了刚刚过了十年,21实际的营销理念就已经与20世纪的营销理念发生了重大“错层”——20世纪的营销理念倡导用“细分消费者”来赚钱,21世纪的营销理论倡导用“拓展消费者”来赚钱。也就是说,在21世纪的今天,以“定位理论”为指导的“消费者细分”的营销模式正在被越来越频繁的“错位理论”所导致的“消费者拓展”打破。

    以“定位理论”为总体指导思想的20世纪营销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性价比”模式。20世纪“定位”背景下的市场细分,目的在于追求“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最佳“性价比”。但是在21世纪的“微利时代”,市场营销已经不能再讲究由“目标”、“精确”、“细分”而带来的“性价比”了,因为已经没有选择的空间了。

    “定位模式”所带来“目标”、“精确”、“细分”,都是在20世纪“竞争模式”下诞生的营销理念,“定位理论”倡导的竞争,就是要率先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但是21世纪,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发展到不允许再有竞争的阶段。“微利时代”的竞争必然导致血流成河的“红海”,所以21世纪,非竞争性概念“蓝海战略”才应运而生。

    近年来,从“蓝海战略”、“世界是平的”再到“长尾理论”、“金字塔底层的财富”,随着全球范围内商品零散化与消费者个性化的趋势,世界营销理论的发展逐渐从追求热门营销策略的“宏大叙事”过渡到了查漏补缺的“碎片整理”阶段——西方传统营销理论终于进入了谢幕前的“尾声”——商业界关于热门营销的“宏大叙事”已经基本结束。

    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蓝海战略”、“长尾理论”、“金字塔底层的财富”等21世纪的营销思维和商业理念的一个共同特点就在于“大规模个性化”。

    21世纪营销界最好的赢利模式一定是“大规模”和“个性化”同时并举的。谁能完成这件“不可能”的任务,谁就能挣到“不可能”的钱。钱•金教授就是做到了在别人看似不可能的“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同时并举,才找到了“蓝海”。

    从4P到4C,营销界看重的基本都是同一层面上的技巧“量变”,其实,21世纪营销模式的真正“质变”在于“层境战略”——通过错开层次,从而达到更高境界,然后用“境界”去对付“技巧”。“层境战略”,就是不要跟对手在同一层面上纠缠,而是用境界压住对手的技巧。

    从操作层面上讲,由“错层思维”带来的“层境战略”是一种“混合双打”的战略。“混合双打”指的是“打包”和“打工”。

    先说“打包”。

    “打包”是最典型的“层境战略”操作模式之一。“打包”又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把自己和别人一起打成一个“包”,一个是把自己之外的所有其他人打成一个“包”。就第一种而言,20世纪末出现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可谓是一个典型理论模式,而“团购”网站,则是这种“打包”实践操作。

以前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是汇集商家的力量,用一个声音来对付消费者,现在的“团购”模式,是汇集消费者的力量,用一个声音来对付商家。

    然而,更有境界的“打包”策略还是第二种。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已经有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叔本华等一大批“大师”级的哲学家,面对这些大师,马克思并没有在具体哲学观点(技巧层面)上与他们纠缠或向他们挑战,而是“错开”技巧这一层面,把上述所有人“打包”,并将这个“包”命名为“唯心主义”,而把自己的哲学体系命名为“唯物主义”(境界层面)。对苏格拉底、黑格尔等人而言,无论你的观点再深刻、论证再磅礴、体系再完善,只要被打入“唯心主义”的阵营,那么,你在“唯物主义”面前就是“错误”、“肤浅”的了。哲学两大阵营的划分,是真正典型的“层境战略”,这就是“层境战略”用“境界”去对付“技巧”的厉害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到中国之后,毛泽东随即提出了“三座大山”、“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打包”策略,可谓是“层境战略”在中国最高境界的体现。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大的鼓舞了革命群众夺取胜利的信心。可见,“层境战略”是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再说“打工”。

    如果说,“打包”策略的前提是通过找到“共性”,而把别人“打包”,那么,“打工”策略就是针对别人的“个性”了。例如,国美、苏宁等家电销售企业,自己并不生产电器,但是海尔、美的、海信、TCL等所有家电生产企业无不在为国美、苏宁“打工”。携程、艺龙等网站并不提供飞机,但是东航、南航、山航等航空公司无不在为携程、艺龙等网站“打工”。

    对手有共性,被我“打包”;对手有个性,为我“打工”。这就是“层境战略”的杀手锏——“混合双打”策略。通过“打包”和“打工”这一对“混合双打”策略,我们不难看出,未来最盈利的新商业模式一定是“大规模”(打包)和“个性化”(打工)同时并举的商业模式,正如上文所说:只有想到“不可能”的事,才能挣到“不可能”的钱!因为真正盈利的商业模式都是别人“不可能”想到的模式。

    其实,无论是“打包”还是“打工”,其本质都是“错开”对手所在的层面,用“境界”去对付对手的“技巧”。“层境战略”的本质在于“汇集”,只有“汇集”才可以创造数量,只有足够庞大的数量,才可以造就“大规模个性化”。但是,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打包”还是“打工”,我们目的只在于“控制”对手,而绝不是“消灭”对手。把对手“打包”的结果是让对手“别无选择的合作”,对手为我“打工”的目的是让对手“身不由己的共赢”。让大家“别无选择的合作”、“身不由己的共赢”,才是21世纪商业模式的风格和气魄。

    我们说,21世纪是商业模式的世纪,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商业模式的本质不是“技巧”,而是“境界”,在境界面前,技巧是微不足道的,越玩技巧越可笑。赢在境界上,才是最高明、也是最彻底的胜利。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