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从“早餐喝一瓶,精神一上午”到升级后的“营养升级,早餐升级”、“记得早餐喝一瓶”,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娃哈哈的“快线”开掘出一座从来没有被饮料企业发现的金矿,这就是早餐市常2009年,娃哈哈营养快线从早餐市场金矿中疯狂挖出120亿人民币,超过“中国第一罐”王老吉,成为销量最大的饮料单品之一。在娃哈哈的不懈下,营养快线大有代替早餐的趋势,俨然成了营养健康的时尚生活。娃哈哈负责设计开发“营养快线”系列产品的工程师告诉记者,营养快线不是普通的饮料,它里面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再加上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从营养或者健康方面,足以满足早餐营养需求。

  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正在面临质疑。近日,中国营养学会等专家说,营养快线的营养并不全面,不能替代早餐;另外,作为加糖饮料,长期饮用将对身体有害,尤其是正在长身体的儿童。而配料表中长长的11种名单,也给其健康性画上了大大的问号。

  营养快线不营养,涉嫌误导消费者。此观点一出,在消费者当中引起了恐慌和震惊。

  娃哈哈错在哪里?

  营养快线当喝不当喝?如果营养快线并不像和娃哈哈的工程师说的那般有营养,娃哈哈算不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娃哈哈真的错了吗?

  从营销角度讲,营养快线定位早餐完全没有错,不仅没有错,而且非常有创意。全国以北京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地方的早餐是这样解决的:一是买点豆浆烧饼带上吃,二是在家里或者在食堂吃。娃哈哈以工业化的饮品成功占领早餐市场,具有开拓性。

  但凡事有度,物极必反。营养快线毕竟不是专门为早餐开发的。用早餐的营养需求衡量,作为饮料,营养快线的营养不全面,并且有11种添加剂,不十分健康。营养快线对于早餐应该是为消费者提供应急、快捷的选择,而不是替代。娃哈哈的问题在于,有限的营养,透支的营销。

  世界卫生组织把膳食平衡作为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而丰富的早餐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也是任何饮料无法替代的。

  目前来看,娃哈哈营养快线打算在早餐的路上一条道跑到黑。娃哈哈的工程师说,“一些重体力劳动者可能就需要更多的能量了,一瓶可能不够。”“如果肠胃允许,也是可以喝两瓶。”

  娃哈哈不仅考验消费者的肠胃,还在考验消费者的智商!

  透支营销不可取,大企业承担大责任

  娃哈哈在企业经营上早已经摆脱了生存危机,是中国营收最大的食品饮料企业,其掌门人是中国首富。但是在品牌营销水平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上,娃哈哈一如她几十年前创业时期一样,停留在产品层面的,停留在经济效益最大化上。

  其实,娃哈哈与她的营养快线已经到了品牌升级期,在赢利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消费者利益,不以“忽悠”和透支营销为能事,要以表里如一、具有饱满价值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真需求。

  娃哈哈是一个超50亿品牌价值的大品牌,这个品牌价值是由千千万万消费者的信赖构成的,是娃哈哈数十年的处心积虑积累的,应该倍加珍惜。

  娃哈哈振臂一挥,消费者就相信营养快线替代早餐没有问题,这是因为相信娃哈哈品牌。如果娃哈哈不抓紧修补品牌信任漏洞,其企业和品牌的毁掉只需朝夕之间。

  营养快线大可不必纠结于早餐定位上,在产品导入市场成功后,营养快线就是一款在任何场所饮用的“最有营销的饮料”。可口可乐最初是“提神醒脑”的功能性饮料,只在药店。后来扩展定位成为了大众饮品,成为世界最大品牌之一;王老吉开始也是“预防上火”的特种饮品,现在正逐渐向大众饮品拓展。

  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娃哈哈理应在倡导公众健康生活方式上,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营养快线必须勇于放手早餐这个发家之地,及时转身,面向更广阔的市常如果因此营养快线的销售受到削减,宗庆后应该以平和宽慰的心态对待。二是如果真是为消费者着眼,请抓紧开展出几款适合早餐食用的食品饮料。因为这才是娃哈哈大企业大责任的态度,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我国大企业在食品安全、营销道德、社会责任上常常不让人放心,希望这一次是例外。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