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咨询中心主任,研究员。 《竞争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0年03月20日    甄源泰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实践当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真理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而我们常常“多走”的那一步都出现在哪里?且听甄源泰老师一语中的。 
  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的工作中,常见误区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盲目追求指标量化 
   
  由于量化了的指标比较好掌握,于是不少人就一味追求考核指标的量化,而不去关注努力方向的明晰一致,这是误区。如果指标没办法量化,我们可以用评估性、统计性指标来替代。只要努力方向与实体绩效目标一致,指标是不是量化了其实并不要紧。如果目标不清晰,却搞出了一大堆量化指标,那又会把员工引到哪儿去呢? 
   
  盲目追求指标精细 
   
  考核指标并不是越精细越好,而是跟实体绩效目标越靠近越好。设计考核指标的关键是抓重点,而不是抓精细。必要的时候考核指标模糊一点儿也无妨。 
   
  盲目追求指标面面俱到 
   
  考核指标面面俱到,最显眼的表现是考核指标太多。绩效管理责任人要牢记“有所考,必有所不考”这条原则。考核指标太多,量变会引起质变,弄得员工得出“完成考核指标是偶然的,完不成是必然的;不犯错误是偶然的,犯错误是必然的”这样的结论,那员工绩效考核就失去人心了。 
   
  考核不分个人和团队 
   
  不少人设计的考核指标分不清个人和团队的界限。比如说:对部门或者实体的“一把手”实施考核,与对这个部门实施考核,不能混为一谈。这其中有重合部分,但绝不是完全重合。一是这个部门的工作不可能只靠一把手干,需要全体员工来分担,那他的责任当然只有一部分。唯“一把手是问”在强调责任人作用时说得通,设考核指标却不能这么干。考核团队绩效,我们可以只考虑业绩指标。考核个人则必须在业绩指标的基础上再加上“能力”、“态度”指标,要区分开。 
   
  盲目追求KPI 
   
  核心的考核指标我们叫它“KPI考核指标”。这是强调它在考核指标当中的重要地位。但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考核指标,都可以被列入KPI,任何一个指标也都可能被排除在“KPI”之外。因为任何考核指标都是只有处在与发展战略、中心工作直接关联的时候,必须把它当作核心考核指标使用的时候,它才是“KPI”。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KPI。 
   
  指标忽略总部协调 
   
  绩效管理使用考核指标对下属单位与个人施加影响,应当体现公司意志,是公司层面的指令。因此,必须在部门之间搞好协调,一致对下。从这样的思考出发,一定要设一个部门为公司做总体的系统设计,统筹考虑,不能职能部门间各行其事。有的企业,品质保证部门有一套考核指标,财务部门有一套考核指标,计划部门有一套考核指标,人力资源部门又是一套考核指标。最后核算考核成绩时,老总就把这些部门集合起来开会。这必然是一个吵架的会,大家会不遗余力地争谁是最重要的,谁的分必须扣。最好由总经理相机而行地做个临时决定。没有总体的系统思考,没有稳定的惯常规则,这是不行的。 
  考核指标设计工作必须由公司绩效管理部门统筹考虑,由它把财务、计划、审计、品质、监察这些职能部门协调在总部的麾下,统一设计,统一确认,统一颁布。在考核指标体系订下来以后,再分到各个职能部门去执行:哪几个涉及品质保证的指标,该由质量检验部门落实数据;又有哪几个涉及财务管理的考核指标,该由财务部门落实数据。诸如此类。 
  当然,绩效考核指标设计这种部门间的协调问题,主要体现在实体绩效管理的工作中。但它对员工绩效管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员工绩效管理必然要受到实体绩效考核指标的直接影响。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管仲病榻论相》
   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君臣就管仲之后择相之事,有一段对话,发人深省。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知臣莫如君。”桓公:“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竖刁如何?”管仲:“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桓公:“开方如何?”管仲:“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弃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过千乘。应当远离这种人,若重用必定乱国。”桓公:“鲍叔牙如何?”管仲:“鲍叔牙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对于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短处,不可为相。”桓公:“隰朋如何?”管仲:“隰朋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哀怜同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可择隰朋为相。”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甄源泰课程
甄源泰观点
甄源泰PPT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