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劳务派遣被滥用的现状有可能通过《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得到改善,但不同利益主体的激烈博弈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有些艰难。

  今天开始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将首次审议《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利益博弈的结果或将水落石出。

  “三性”界定难?

  《劳动合同法》实施刚四年多,要求修订的声音持续不停。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了解到,此次审议的《劳动合同法》修订案草案主要聚焦两点:一是对劳务派遣岗位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等“三性”的界定;二是加大对违规滥用劳务派遣行为的惩处力度。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三性”界定。《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过于笼统,第66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应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但对于什么是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的岗位,并没有明确界定,由此导致目前劳务派遣被滥用,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

  正因如此,明确界定“三性”成为一致共识。

  去年2月,全国总工会将《劳务派遣调研报告》上报至全国人大法工委,建议尽快修改《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相关内容。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提出同样建议。

  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三性”做了界定:临时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辅助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为非主营业务单位;替代性是指用工单位的职工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该工作岗位上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可以由被派遣的劳动者替代工作。

  但6月以来,一个明显变化是,不解释“三性”声音渐起。

  首先是 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高级官员发表观点称,目前很难解释“三性”。该官员指出,“三性”只是倡导性提法,不是强制性提法。一些地方人社部门官员也发表文章,提出“三性”界定非常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变化,从人社部门的角度,主要是考虑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压力比较大。如果从严规制用工,可能会限制通过劳务派遣等灵活用工方式来扩大就业。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劳动关系专家则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背后激烈的利益博弈。

  这位专家透露,利益博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企业希望维持现状,通过滥用劳务派遣降低人工成本,而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发展的担忧,对这些行为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一博弈从各大央企和大型企业对于《劳动合同法》修改设置重重阻力的行为就可以看出。

  另一博弈更为隐秘而具体。这位专家称,部分大的劳务派遣公司与人社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解不解释,不是立场问题,是利益问题。”

  乔健认为,“三性”的界定并不难。除了全国总工会提出的界定意见之外,今年上半年人社部修订的职业分类大典将要完成,也有利于界定辅助性等岗位。

  滥用劳务派遣执法待严格

  从明确界定“三性”到不解释“三性”声音渐起,这一变化也说明,治理被滥用的劳务派遣面临很大挑战。

  乔健表示,从中国现实来看,下一步最大问题将是法律的执行。

  根据《2011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目前中国的派遣用工大户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派遣岗位大部分属于长期性固定岗位,有的岗位用工期限长达十几年。这些“大户”往往和地方政府保持密切关系,即使在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案件发生后,仍能设法逃避法律惩处。

  “修法看上去很美,但修订完之后还有一个大的挑战,就是能否落实到位。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都很强,这个法完善了,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面临的问题将很严峻。”乔健说。

   北京 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黄乐平也认为,正是因为执法部门的尺度太宽松和劳动者话语权的缺失,导致本来应该遏制的劳务派遣制度得到畸形发展。

  黄乐平长期从事劳动者维权工作。他分析,法律实践表明,过于原则、笼统的规定,即使从立法本意上来说是要保护弱者,但强势一方可以设法找到可钻的空子,推动把原本不利于自己的规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执行或解释。

  “在中国,涉及弱势一方的权利时,只有规定得具体明确,并且赋予其实现权利的手段和途径,才有可能实现弱者的权利保护。因此,不仅是修法必要,更重要的是要执行到位,才能真正维护劳动者的权益。”黄乐平表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