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webmaster 中国青年报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7月24日,吉林通钢数千名职工因不满重组而聚集上访,反对建龙并购通钢。建龙驻通钢总经理陈国军被职工殴打身亡。专家称通钢事件触及国企改制这一中国转型期敏感“神经”,改制中职工归属焦虑会导致不稳定,疏导不利轻则牢骚,重则引发群体事件。

  专家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如果有关部门在改制过程中,能让职工有对未来的安全感,能消除“归属焦虑”,可能不会发生类似事件。

  近年来谈到变革 ,许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由单位的人变成了社会的人。如此一来,自己有了更大的自由,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当一个人变成社会的人,这个人的很多事情和困难再想找单位帮助解决,就不可能了。

  当我们把单位的人变成社会的人,一大理由就是,很多国家都是这样。但不应忘记,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能力很强,一个人即使离开单位变成社会的人,当遇到生老病死等情况时,都有国家保障帮助他们解决。可我国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还未全民普及,如果一个人离开单位变成社会的人,就不得不为这些焦虑。当有关部门无法给他们以未来的安全保障时,他们对变革 的疑虑就可想而知了。

  吉林通钢数千名职工因不满重组而聚集上访,恐怕根本原因也和这有关——原来是国有企业职工,生活是有保障的,医疗和养老是有保障的,可一旦被民营企业并购,这些还有保障吗?当他们对未来的保障有担忧时,就很容易产生群体性的“归属焦虑”,在“归属焦虑”下发生一些非常事件也就很有可能了。

  其实,国家有关部门早就预料到变革 带来的“归属焦虑”,并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中,专门对改制后企业如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出详细规定,其中包括人员分流安置、职工劳动合同的变更、未留用人员的经济补偿等,但这一切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人的“归属焦虑”。原因就是,这些变革 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全局性考虑民众的保障问题。

  每一个人在文明社会中都有生存、基本生活的权利,都有受到未来保障和保护的权利,即使他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多大的竞争能力。让一个人即使不是单位的人,也不会产生“归属焦虑”,唯有如此,很多变革 才会顺利得多。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便捷”还是“诱惑”?》
  我们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希奇,于是就问道:
  “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
  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启发思考:
  看完这个故事,你大脑里想起的一个产品会是什么?小米手机!没错,雷军就是那个老农夫,把小米手机放在屋檐上,让你勉强可以够得着,让你欲罢不能地想去够着。
  容易得到的,也会随手扔掉。太难得到的,有些人争取一会儿就放弃了。只有勉强得到的,意外得到的,人们就会感到惊喜,倍感珍惜。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