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琳达-希尔 哈佛商业评论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当你为某人提供指导或进行 绩效 评估时,你一般会重点关注哪些内容?多半是“改进空间”,对不对?当然,你也会提到一些积极的因素,但我们敢打赌,你用来谈论缺点和不足的时间要多得多。

如果你的确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人之常情。更多地关注错误没什么不对,也不算反常。实际上,你可以说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根据你的经验,批评产生的结果要好于表扬。受到批评之后,员工绩效往往会有所改进;而得到表扬之后,绩效却常常不如原来那么优秀。因此,你会认为表扬可能不错,你有时会用得到,但要想改进员工的绩效,批评才是最佳工具。

不幸的是,在有些领域,经验的启示并不明显——甚至会令人误入歧途,而这就是其中一个领域。你注意到批评过后往往是绩效的改进,这也许完全正确。但所发生的一切却并非如你所想。实际上,这是一种被称为“向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的现象,如果你不了解它,你和你的员工都会深受其害。

人类的表现从来不会完全始终如一。小提琴手、体操运动员、大学讲师都是如此,为你工作的每个人也不例外——你自己也是一样。没有人每日 都会表现得最优秀或最糟糕。我们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要判定某位足球运动员是否称得上伟大,不能看他在一场比赛中表现如何,而是要纵观整个赛季,甚至他的整个职业生涯。换句话说,我们要观察这位运动员的长期平均表现——或者用统计学家的话来说,他的均数表现。

如果你逐项任务跟踪某人的绩效,你会发现它在达到远远超出平均值的高点之后,通常就会下滑至接近平均值,不那么令人振奋了。反之亦然。绩效糟得一塌糊涂之后,通常会有所改善。没有人故意这样做。这是人类活动本身的变化无常所致,尤其是在做一些中等复杂的事情时。

当我们忘记这一点时,问题和误解就会出现。我们为何会忘记这么明显的事?因为就算知道绩效可能会在平均值上下大幅波动,我们更重视的往往仍然是某人最近的绩效。我们不知不觉地认为,同两天前或上周的绩效相比,最近的绩效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某人的综合能力。对于最近的、最容易获得的或最突出的信息,我们的内心往往会高估它们的重要性或准确度。

当你把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时,你就能明白为何批评看上去比表扬更有效。

请想象一下,你的某位员工经常为你执行一些难度适中的重要任务。假设你按照1-10分的标准为他的绩效评分,10分为最佳,而他过去几个月的平均绩效得分仅为5分。于是,你开始监督他的工作,在每次绩效评估之后,提出正面或负面的反馈,对他予以批评或表扬。

因此,当他的绩效低于平均水平时,由于绩效自然会在均值上下波动,下一次即使你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他的绩效也很可能会有所改进——因为他的绩效自然会向平均水平回归或靠拢。不过,由于你对他的绩效提出了批评,你就会(错误地)认定,他是因为你的批评才会进步的,而对这一点你会确信不疑,因为他的上一次绩效结果(你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在你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样,当你的员工绩效超过平均水平时,下一次即使你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他的绩效也很可能会下滑——因为他的绩效同样会向均数回归。但是,由于他的绩效是在你对其进行表扬后才下滑的,你就会认定这都是表扬惹的祸。

这些明显的联系即使你不会自觉地留心,也会本能地意识到。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你对员工的批评远远多于表扬。

不幸的是,这种诀窍很难助你达成目标——改进某人的平均绩效。大量证据表明,正面强化——认同并突出优点——产生的结果要好于不留情面地揪住错误不放。这很重要。人们需要正面的反馈才能取得进步。承认并强调人们的优点,同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样重要。你还要明白为何表扬看似添乱,这样你才能对员工不吝溢美之词。

不要被经验误导。它的真正启示并非总是显而易见,你常常要进行思考、反思和分析,才能找到这些启示。只有充分了解所发生的一切以及为何发生,你才能做出最佳选择。在本文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在批评的同时别忘了也表扬一番。

作者:琳达·希尔,哈佛商学院Wallace Brett Donham 工商管理 学教授。肯特·莱恩巴克,在商界和政府部门担任过多年的经理和高管。他们共同撰写了Being the Boss:The 3 Imperatives for Becoming a Great Leader(《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2011年)一书。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