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第一财经日报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你的年终奖“给力”吗?

  中国传统的佳节春节前后,往往是企业发放年终奖的时间,网上总有人乐此不疲地“晒”年终奖,抱怨者有,不平者有,炫耀者有……众生百态,也投射出了企业的 人力资源 策略。

  毫无疑问,员工的情绪跟满意度息息相关,同时,也跟工作效率关联度极高。

  针对不同的员工该怎么发、发多少、何时发?发放年终奖最终成为企业和员工之间一场“看不见”的博弈,谁是那个既考虑自身利益又兼顾员工心理预期的聪明企业?

  企业与员工的博弈

  “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博弈主要是因为双方的出发点不同而引起的。”中智 人力资源管理 咨询有限公司 薪酬 绩效 管理 咨询中心项目经理陈洁玮说。

  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设立年终奖是为了激励、保留员工,同时,也和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有重要联系。

  因此,大多数企业选择发放年终奖,中智在对2010年年终奖发放的专题调查中显示,统计仅有不到7%的企业不准备发放年终奖。

  但是企业发放年终奖的目的和动机存在差异,有对过去一年业绩的认可,也有象征性的发放,事先约定的兑现、制约和保留员工,预算调节的手段等等。

  而站在员工的角度来看,年终奖似乎已经是收入的一部分,发多发少,感受千差万别。

  绝大多数员工认为,不发放年终奖的企业有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企业对个人全年表现的一种评价。

  陈洁玮分析,“现实中企业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等几个方面组成,奖金属于工资,企业是要发放的。如果企业没有设立年终奖金,显然会降低公司薪酬水平和政策的竞争性,给员工带来心理落差,降低员工对于薪酬的满意度。”

  有效均衡

  那么企业如何找到最有效的均衡呢?绿叶制药人力资源副总裁刘玉波说:“重要的一个考虑,就是年终奖要和员工的业绩挂钩,不然没有准则,会让员工觉得不公平。”

  中智薪酬绩效管理咨询中心项目经理杨冰建议说:“企业要建立合理、规范和确保激励性的年终奖管理方案,结合不同人员类别,制定相关政策,避免年终时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合理科学的年终奖管理办法,才能有效发挥年终奖作用,如果没考虑好,或者是与市场严重脱钩,企业会在‘博弈’中受到惩罚,适得其反。”

  目前公司发放年终奖主要有固定和浮动两种方式。固定年终奖是指事先约定或结合公司年度效益达成情况,在年底(元旦或农历春节前后)固定发放的奖金,一般和月基本工资挂钩,发放标准为月基本工资的倍数。年终浮动奖金一般与绩效考核挂钩,分为现金奖励或弹性福利两种方式。结合员工年度个人业绩,或加上对部门、公司业绩等因素的考虑,综合设定奖金标准与额度,弹性管理。

  根据中智的调查,企业年终发放浮动奖金和固定奖金的比例分别是49%和40%。在年终固定奖金发放的企业中, 制造业 、高科技和服务业的比例偏高,占到52%。13(个月)薪和14(个月)薪仍是多数(81%)企业年终固定奖金发放的普遍方式。发放13(个月)薪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70%。

  而发放浮动年终奖的公司中,贸易行业和 房地产 行业的比例偏高,占到了53%。80%的企业浮动年终奖的奖金基数为1~2个月固定工资。在此基础上,通过绩效考核结果系数,进行整体浮动奖金的计算。

   销售 人员普遍采用的是浮动年终奖。销售人员是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群体,他们的年终奖其实和自身的业绩是直接挂钩的。多数企业都是在年前制定销售目标,完成不同的销售目标会有不同水平的年终奖金额度。有些企业对于销售人员的年终奖额度不封顶,做得多拿得多。杨冰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但同时也造成人工成本的上升,所以这一方面是要以企业的现实情况来定,不适用所有企业。”

  杨冰还建议人力资源部须做好浮动收入总额整体 管控 的机制,例如设定部门绩效奖金系数和公司绩效奖金系数等杠杆调节系数,从而管理浮动收入,特别是年终奖金总额。同时,可以通过建立浮动收入存续机制,确保员工年终奖金的稳定发放。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