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烟民们都有那经验,瘾上来时发现没火了,手里夹着烟找个燃着的“烟友”:“哥们,借个火?!”只要你的态度诚恳,基本都能得逞,对方要么弹弹自己手里的烟头让你对对火,要么直接给你打火机,你要是豪爽点,敬颗烟,没准他还亲自给你点上火,这并不困难。要是手上拿着打火机,跟陌生的烟友说:“老板,借个烟。”如果你能不被白眼还过上烟瘾,这才是挑战。
 
    社会 心理学 家说,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安全距离,这不但是心理距离,也是个利益距离,越过那条自我保护的底线,就会引起警惕、预防甚至反击。根据个性开放程度以及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底线各有不同。特别是相对自我保守的中国人,你向他借个火,是在他可以接受的利益损失范围内,如果是借个烟,他要不觉得你这人过份,就是觉得自己不该那么傻。
 
    无奸不商、无利不商,商人自我利益保护的警觉性更高。在商品丰富、市场不断饱和的今天, 销售 人员的挑战越来越大,特别是同质化高的快速消费品市场,如果还是个后进入市场的新品牌,经销商的开发、管理,比跟陌生人借个烟要困难得多了。
 
    人们常说人在社会中生存过程,其实是与关系人群不断谈判中获取的,小到处理家庭的琐事,大到国家之间的利益。成功的谈判是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以往津津乐道的双赢是虚伪而客套的,大部分状况下,谈判的其中一方都是无奈和屈从,要嘛就是被忽悠蒙蔽的。
 
    双方实力、地位、信息的不对称,甚至于谈判智慧的高低,满足感标准的不同,决定了双赢只能是相对的,所谓的你情我愿也必然是相对的。这如同让美国去跟伊拉克谈公平、谈双赢,一样是扯淡。
 
    商业谈判利益的博弈更为激烈,特别是快速消费品的经销商,大多规模不大、素质不高,但是眼前的利益看得尤其重。对那些所谓的公司愿景、共同发展、品牌 营销 的忽悠免疫力很强,已经过了“卖拐”的阶段,可以开“反忽悠公司”了。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说服经销商,是开拓及管理分销网络销售人员的必修课。
 
    如果你想从别人那得到一颗烟,可你是通过给别人足够买一包烟的钱获得的,或者你是通过把打火机送给别人获得的,那都不圆满。
 
    如何让新的经销商接受你的产品?如何让老经销商投入更多资金经营你的产品?如何让老经销商在你急需定单的时候满足你?说到底就是如何成功说服你的客户。
 
    然而,这种说服的困难往往是多方面的。如果这个产品尽善尽美、老板豪爽大方、价格竞争力强、推广力度大,那老板也不必花大价钱去请一大帮销售人员了。他最多只能给你一个打火机,要求你去要回烟来。
 
    销售人员总抱怨产品包装不够完美、产品质量有瑕疵、公司政策不够优惠、推广力度不够大。做为公司营销队伍的领头人,营销目标的第一责任人,对上,要制定以打火机要烟的策略及计划,对下,还要授给以打火机要烟的手段和信心。
 
    营销理论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花俏,由4P发展到有人提出10P,整合营销更是五花八门。笔者认为,终其究也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这5P。这其中,成功的产品、渠道、人员队伍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所以如何先现有的条件推着走,还要谋求长远的发展,考验着营销领头人的领导智慧和营销素养。
 
    老话说:运筹帷幄、制胜千里。单心存睿智、胸有韬略、运筹帷幄,却不足以制胜千里。帷幄与千里是互动互制的。
 
    笔者在快速消费品市场斗风博浪近20年,经历了本行业由初始、发展到兴盛的过程,陪伴着服务的企业由几条生产线成长为年销售50亿的行业老大,自己也有幸在这血雨腥风的商战中生存、成长,肩负公司七分之一的销售重担。近年,担纲一家发展中企业的 营销总监 ,苦心经营后,行业老五的目标指日可待。
 
    这期间,经历过多少挫折、反思、学习、兑变、成熟。直至今日,有了些自己实践验证过的成功经验,也逐渐串联融合成自己的营销策略及战术体系,忙碌之暇,陆续修修剪剪,将其呈现给搏斗于商海的销售同仁,以求共进同勉。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