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张宝诚 赢周刊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除了无法很精准预料的天灾或意外,多数危机在事发前常有征兆,组织不乏机会可以预测或辨识出这些征兆。只是囿于敏感度不足无法察觉,或者虽已察觉到征兆,却因未建立危机管控机制以致无法动员有效因应,甚至领导者就抱着侥幸、忽视的心态对征兆视而不见,导致问题逐渐扩大,终至爆发危机,需付出更高昂的代价来收拾、补救。

  诚如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前董事长、知名危机管理专家诺尔曼·奥古斯丁(Norman R. Augustine)所言:“预防是控制危机最省钱、也最简单的方式,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步骤通常完全被省略。”

  最佳的危机管理,即是预防危机的发生。要能有效预防危机发生,组织必须有能力及早辨识出危机发生的征兆,同时审慎地、有计划性地加以因应。可透过建立危机规划系统,在组织内部建构早期预警系统,纳入制度化管理;布建情报网络,针对组织内外环境持续性扫描;搜集分析相关案例,充分掌握危机发生的原因,建立危机通报系统。

  再者是建立危机训练系统,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制作危机处理手册,定期举行演练,训练组织成员在危机情境下,能够具备弹性及行动力因应危机。

  一旦无法有效预防危机发生,就必须在危机发生的黄金24小时到48小时内,以谦卑的态度、同理心诚恳道歉。在关键时刻,透过对整体环境的理解,主动转换不利情势,有助化危机为转机。依照危机管理计划迅采取行动,解决危机。藉由危机资源管理系统,弹性、有效掌握组织资源,避免浪掷有限资源,并透过建立危机监测系统,推估危机带来的影响程度,避免突发危机的混乱情况。

  当危机控制、解决后,仍应进行危机事后管理,建立危机事后回馈系统,持续危机事后恢复工作,积极修复组织形象,激发员工士气,重建社会大众、股东及相关关系人的信任。

  凡事皆有一体两面,发生危机也不全然是负面影响。对领导人来说,在危机时刻勇于面对现实,不逃避、不推诿,秉持诚信、负责的态度,做出正确抉择。对组织而言,在解决及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促成组织快速学习与成长,将之纳入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经验分享与传承,如此,危机将会成为触动变革的契机。

  (作者系中国台湾亚太产业分析专业协进会资深顾问)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