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现代媒体的发达,使得社会保持了越来越高的清晰度,尤其是备受媒体青睐的名人们,其曝光率更是高于普通人。时刻处于人们的目光范围内,名人们自然要对自己的言行提出更高要求,否则的话,随时都会招来汪洋大海般的质疑。

    不过,这年头,不注意自己言行的名人并不在少数。2月13日,广东省政协常委、某中心城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宏,就中心城“涉嫌违规售铺”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与一名女记者秦兴梅发生冲突,然后用拳头殴打了她。

    试想,在新闻发布会这种媒体云集、各种镜头闪耀的特殊场合,应该是人们塑造自身良好形象、澄清事实真相的最佳时机。更何况,刘伟宏常委召开记者招待会,原本就是想消除人们对她公司“涉嫌违规售铺”的疑虑。

    现在,她竟然没能把握住情绪,殴打女记者秦兴梅,不仅可能无法洗清“涉嫌违规售铺”的“污水”,却实实在在又背上了一条打人的罪名。而且,在此之前,秦兴梅是刘伟宏公司“涉嫌违规售铺”的报道者之一,还曾表示要把刘伟宏从省政协常委的位置上扳下去。她这次参加记者招待会,当然也是有备而来。

    最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得不说,刘伟宏的做法,极为不明智,和她的各种闪着光环的身份不相符。政协委员的形象“伤不起”!当然,打人事件发生,刘伟宏头上的天也不至于塌下来,如何去处理和应对,更决定着事件以后的走向。可惜,刘伟宏此后的做法,也同样让人无法满意。无论重与不重,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你打了人,即使不重,也是打了。打人事件本身就是犯错,难道打得不重就不算打人?就没有错误?这句没头没脑的话,简直让人想犯错——打她一顿。

    除此之外,“道歉”当天,还有其他媒体希望采访刘伟宏,她表现得仍然不尽如人意。她对电话那头的媒体表示:“现在报道已经是满天飞了,没有什么好采访的,等事件平息下来之后,我会专门找‘正面的媒体’做报道。”

    一句话,又充分暴露了这位公众人物在处理危机方面的软肋。危机处理有一个“24小时”原则,即危机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迅速做出反应,否则可能会流言四起,谣言把真相淹没。现在,刘伟宏本人也明白,关于打人事件的各种消息已经满天飞,竟然还有底气“岿然不动”,想着事件自动平息,不是一般的淡定!

    著名演员张国立的儿子张默,因吸食大麻被公安局行政拘留。事件发生后,作为父亲的张国立危机处理就颇为得当。他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发表声明向媒体道歉,并恳求媒体能够宽容对待张默,体谅一个父亲的心情,给儿子一个改过的机会。懂得危机处理之道的,并不止张国立一人,还有著名歌唱家李双江,表现得也是可圈可点。或许,张国立的处理方式,是从前辈李双江那里借鉴而来的。

    2011年9月6日晚,李双江15岁的儿子李天一因交通事故与人发生冲突,并殴打对方头部致伤,李天一被公安局刑事拘留。

    9月8日上午8点,李双江就赶往伤者所住医院探望,见面后含泪向对方鞠躬、连声道歉,并承认“孩子不懂事,教育不当”,愿意承担全部赔偿和损失。说到激动处,他还表示“要不给您根棍子,您打我好了。”李双江的诚恳道歉,得到了被打者的接受,被打者妻子则表示愿意给李双江一个机会。一场沸沸扬扬的危机事件,后来慢慢被平息。

    客观来讲,现在的所谓名人、富人和“官人”,在社会中所谓的位置,也有些尴尬。一方面,他们拥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资源,过着令人羡慕的富足生活。也正因为此,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备受人们关注,一个小动作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犯了错误之后,受到的质疑,也往往比普通人多得多。

    这种境遇,也很正常、公平。获得东西比别人多,自然也要承受更多的压力。我想说的是,其实,压力和危机都不可怕,关键是遇到之后,要懂得妥善处理和应对。顺利度过危机,你依旧可以继续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享受生活,否则的话,也就只能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我真诚地希望,刘伟宏这位政商女中豪杰,能够听听我的建议。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