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    最佳管理智囊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企业,其中不乏巨头,有的动辄年盈利上千亿,有的去纽交所上市,创始人直接跃居亚洲首富,有的仅靠卖点虚拟时装秀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总之,中国有着一大批的精英商人,修炼出了最优秀的赚钱技巧,他们在中国社会也获得了足够的尊重。诚然,盈利是创办企业的初衷,正所谓物质决定意识,大家只有在吃饱之后才有力气干活,但问题在于,中国企业商业化气息太过严重,导致“钱”几乎成了企业唯一的目标,更可怕的是,中国企业普遍有“只重短期利益”的毛病,没有给科技人员以足够的尊重,则是这个毛病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众所周知,科技研发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任何领域的突破都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和失败,一般都需要从业者废寝忘食地干上很多年,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的头发看上去总是乱糟糟的,他一忙起来估计就没有时间打理了,但老爷子提出的相对论之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前无古人、难有来者,比起人类历史上全部商人的贡献总和还要大50倍。

  其实,即便在中国,商人也不是生来得志的,在古代四大行当中,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末位,执政者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把东西从南蛮拉到北夷,并没有直接创造价值,故算不上真正的社会贡献。中国古代执政者的看法,虽有些偏激,但主体思路还是对的,商人之于社会的贡献,不应该高于农业、工业、科技等基础从业者,但问题在于,他们是专门研究资本运作的,知道如何快速赚钱,而偏偏中国人又穷怕了,对于钱的追求、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对科技的追求,渐渐地在中国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也只留下来单一的成功偶像和价值标准,也即:谁能赚钱、谁牛逼。加之,科研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儿,自然不受年轻人待见,他们更乐于走一条创业的道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骗到融资,造成一种成功的假象,这是一条快速获取财富和社会尊重的捷径,当然,也是一条死胡同,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前仆后继地走进这条死胡同,无法回头也不想回头。

  中国手机,资本游戏

  谈到资本和科技的结合,手机无疑是最佳的范例,事实上,只有兼具科技与资本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做好手机,而那些曾经的枭雄或者未来的常青树,无一不是重视科技的典范,至于赚钱,看上去更像一件顺便的事儿,可惜中国手机总是舍本逐末。品味一下世界手机和中国手机的命运差异,读者可能会更清楚地感受到“尊重科技”的重要性。

  手机的鼻祖应该是摩托罗拉,他们是最早拥有GSM技术的企业,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通信卫星,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们自己设计手机、定义手机功能、几乎参与全部的环节,包括最难搞的芯片,如基带、射频等通信核心元器件都是自己设计生产。另外,工业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加工、无线网络测试等环节也都是在自己的体系中完成的,这样的研发周期常常需要1~2年,但因早期技术垄断,摩托罗拉有的是时间搞长期研发,后来因技术普及,市场竞争加剧,才出现了手机产业链的国际化分工,但站在产业链制高点的企业,永远是重视科技,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而那些只有资本的作坊,纵然投入再大,工作再辛苦也只能赚着微博的利润且朝不保夕。拿中国2008年的山寨风潮为例,涌入市场的大都是快钱、热钱,企业CEO通常是煤老板、娱乐明星或者是城乡结合部放高利贷的人,他们有着大量的资本却对技术知之甚少,更不要提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高级活儿了,唯一的技术含量可能就是架起一条永不停止转动的组装流水线了,至于芯片、设计、专利等等,只要花钱能搞定的事儿,绝逼不会自己搞研发,所以,与其说山寨机属于手机行业,倒不如说是彻头彻尾的一场资本游戏,一桩纯粹的生意罢了!

  山寨机风光一时,有些老板们也赚了不少钱,但生意的本质注定了其短暂且不美好的命运。iPhone横空出世之后,原有的产业链一片哀鸿遍野,山寨机企业几乎毫无抵抗之力便悄然倒地,深圳地区原本热火朝天的手机工厂,现在已经长满了高高的野草,孩子都能跑到里面玩捉迷藏了,而山寨时代的big boss联发科却能摇身一变成为智能机时代三大芯片供应商之一,自然地,他的主要客户也来自于中国大陆。图片4

  最近两年,中国智能机获得了比较不错的口碑,成为苹果、三星之外的有力补充,销量成绩单更是亮眼。但因缺乏核心技术专利、缺乏软硬件的研发能力,中国智能手机只是虚假繁荣。事实上,除了华为、中兴、联想等少数巨头企业重视科技,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研发之外,更多地中国制造商也只是抱着“再发一笔横财”的商业想法。

  因MTK的廉价和Android的免费,手机制造业的门槛正无限制降低,这给了中国商人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如当年的山寨风潮,各路资本密集涌入,首先是互联网企业的特供机,中国有头有脸的互联网企业几乎全部参与其中,而且没有一家活下来,用硬件卡住流量入口的想法落空;后来,做空调的、做电视的、做冰箱地也都杀入智能机领域,效果也非常不好,这些企业都是科技型企业,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巨头,但因缺少对手机科技的积累,败走麦城只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更何况还有空调女CEO要求旗下手机开机画面必须是自己头像,连乔布斯、库克、李健熙都没这么霸气,这样的做法简直连生意都算不上,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国的英语老师、脱口秀主持人,还有武媚娘都曾爆出要进入手机领域,有的还真推出手机了,只是卖得不好,自己打脸玩儿,有的永远只是一个脱口秀的笑话罢了。

  尊重科技,善待未来

  其实,除了中国手机之外,其他领域也都浸润在无休止的利益纠葛之中,当大家都全力以赴地追求金钱之时,也就很难在冷静地尊重科学家了。相信每一个人都记得5年前的3Q大战,简直就是一场世界性的闹剧,而且它也只是中国互联网闹剧最高 潮的一部分,事实上,从最早的PPS和PPTV的口水,再到后来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烧钱补贴,中国的高端论坛上似乎永远都是商业与金钱,还真没有听说,中国企业为了某一个技术而吵得不可开交。反观Google、苹果、微软这样的企业,在科技和商业面前,这些人永远选择把前者做好,再谈商业利益,苹果会因GATA蓝宝石硬度不达标,而果断放弃最大的商业噱头;Google、微软的组织中都设有一个高薪部门,他们的任务就是把科幻小说里的东西变成现实,而不用操心花多少钱,至于,这些企业那些“改变世界”的崇高理想就更让中国企业望尘莫及了,事实上,我们没想过改变世界,只是想改变自己的银行 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健康的企业结构应该是科技决定了商业利益,而后让商业利益对科技的发展起到反作用。比如中国最强电信企业华为,他们依靠长年的科技研发,沉淀出了大量的通信专利,这些科技成果让他们在电信设备、终端网络等领域攫取了不错的商业利益,而任正非又舍得把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之中,最终形成正循环。

  或许苹果、华为式的正循环并不容易形成,这个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加上合适的机遇,但中国企业从现在就应该开始着手改变企业风气,让科技从业者,真正有智慧的人获得更高的薪水以及更多的尊重。比如企业需要建立清醒的制度,努力激发员工的好奇心,从而创造出更多的idea,而不是以老板老朽为中心,让官僚、政治斗争、商业纠葛抑制了好奇心的出现。另外,企业并不能满足于微创新,所谓的微创新只不过是给“抄袭与模仿”找了一个体面的说法而已,沉溺于此,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风格。最后,也是笔者最殷切希望的,希望社会文化能更多地倾向于科学家,在大众消费领域能更多地看到科学家的身影,让全民崇拜科学家,更有利于科技创意的出现,而不是让大家只会崇拜娱乐明星,每天练习撕名牌。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锤子科技是一家制造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公司,公司的使命是用完美主义的工匠精神,打造用户体验一流的数码消费类产品(智能手机为主),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公司的英文名Smartisan,是由smart和artisan组合成的 ……
阅读更多【锤子科技】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推销你的梦想》
        迈克是德国一家保时捷分店的销售经理,他头脑灵活,善于出奇制胜,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招徕顾客,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可是最近半年来,由于周围新开了几家名车销售店,竞争激烈,接连几个月,迈克所在店的销售额不断下滑,迈克很伤脑筋。
    一天早晨,他拨通几个有购车意向的客户的电话,预约了前去拜访的时间。随后,他叫上一个助手和一名摄影师,带上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开着新车向第一个目标客户家驶去。
    当车开到那个叫乔恩的客户家门口时,迈克一行下了车。迈克并没有急着去敲乔恩家的门,而是在乔恩家门前屋后转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将新车开到一个适于做乔恩家的停车位的地方。随后,迈克吩咐那个摄影师给房子和车子拍照,并告诫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车与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迈克的要求,摄影师忙活起来,他从各个角度对车和房子进行取景。不一会儿,摄影师拍好了一张照片,摄影师将照片传到电脑上,通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打印机打印出了照片:只见在一栋有白色窗户的赭色房屋前,静静泊着一辆崭新的黑色保时捷,房屋前的几棵树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地面,一片树叶刚好落在新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前,整个画面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完美,不禁让人联想到照片里这一家人的安适和富足。迈克拿起照片欣赏了一番,对摄影师翘起了大拇指。这时,房屋主人乔恩出来了,迈克上前跟乔恩简短地寒暄几句,送上那张照片,然后跟乔恩道了别,一行人开着车,向另一个客户家驶去。
    一天下来,迈克带着助手开着新车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的这一举动让助手和所有的员工们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两个多月过去,迈克的店没有对新车进行过一次撒网式宣传,也没有跟竞争对手进行过价格宣传战,只是为154户有购车意向的人家拍摄了照片。奇怪的是迈克此举却换来了极高的成功率,154户人家中,有超过30%的住户预约看车,最终的成交率也极高。那些决心购买迈克的车的人,几乎都说过类似的话:“车很漂亮,也许是最适合我们家的一款车。”
    看着销售额一天天高起来,员工们都很惊讶。原来,这是迈克想出的一种聪明的促销手段,他根据有购车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张张车与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们对拥有照片里那辆车的美好渴望和联想。因为看着照片里新车与房屋完美搭配显示出的那种和谐、丰足的意境,谁不会为之心动并说服自己买下那辆车呢?迈克意味深长地说:“我推销的是车,更是在推销购车人心中那个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啊。”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