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乔春洋 公关网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说到质量管理,不能不提及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不同,特点也不同,但都代表着国际质量管理的最高水平。

    (1)美国:强调程序化、规范化。自泰罗在其科学管理体系中提出质量管理以来,美国企业一直重视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4个阶段。这里重点介绍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的定点超越。

    20世纪80年代,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大举进军美国市场,触动了美国企业的神经。美国决心学习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决定设立国家质量大奖。1987年,美国政府开始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适用于三类企业:一是 制造业 ,二是服务业(依据 销售 额判定),三是小型企业(少于500人)。评奖标准很严,每类企业每年最多有两个获奖者。

    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的核心是定点超越,它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本企业与历史同期相比取得了多少进步,它能够激励本企业继续前进;第二步,企业要想获得巨大进步,就要不断地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最好企业的业绩相比较,找出差距,迎头赶上。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设立,使许多企业纷纷比照获奖者找差距,然后定点超越,结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重新树立了对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2)日本:强调自主、主动。“二战”之后,日本接受了爱德化·戴明的质量观,于1951年设立戴明国家质量奖——被日本国内誉为“企业诺贝尔奖”。该奖主要面向国内的制造业,评奖标准非常严格,每年的获奖企业不超过两名。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循环上。其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企业总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环,寻找问题并加以改进;第一循环结束后,就进入更高一级的循环;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戴明强调连续改进质量,把产品和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息的、不断获得进步的过程。

    戴明的管理思想和戴明国家质量奖的设立对日本企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家电、汽车等产品已充斥世界市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忙碌的农夫》
有一个农夫一早起来,告诉妻子说要去耕田,当他走到40号田地时,却发现耕耘机没有油了;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里的三四只猪还没有喂,于是转回家去;经过仓库时,望见旁边有几条马铃薯,他想起马铃薯可能正在发芽,于是又走到马铃薯田去;路途中经过木材堆,又记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当要去取柴的时候,看见了一只生病的鸡躺在地上……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几趟,这个农夫从早上一直到太阳落山,油也没加,猪也没喂,田也没耕……很显然,最后他什么事也没有做好。
点评:
做好目标设定、计划和预算是执行的基础。做好时间管理是提升执行效率的保障。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