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模拟技术通过为被试者创造一个逼真的设计情境,让被试者完成单独或系列的任务,通过被试者完成任务的过程,由测试者对被试者的典型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随着学术界和企业界在评价中心技术方面的不断探索与积累,今天的评价中心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发挥“评价人”的功能,而在开发技能方面同样也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理论界普遍的共识是任何行为通过持续的强化都可以得到巩固和提高,这就为情境模拟技术成为能力技能训练与发展手段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被试者体验情境模拟测试的过程既是评价的过程,也可能是行为巩固和改善的过程。
测试者将情境模拟技术应用于被试者的管理技能提升案例已经层出不穷。2007年,作者受邀为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研修班的学员讲授管理技能课程。在课程中作者通过小组讨论、公文处理和模拟面谈等测评技术,让每个学员都有机会在情境中展现自己的管理技能,然后通过分组讨论、自我评价、教师点评等环节,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以往的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并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良管理习惯。然后再次通过情境模拟演练使其能够刻意控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管理习惯,以达到管理技能提升的目的。最后每个学员都为自己制定了一份《管理技能改进计划》,这份计划作为学员在一个时期内持续提升管理技能学习建议与行为指导。
在领导力开发项目中,测试者通过领导力模型帮助被试者明确特定组织的领导者素质标准,然后利用评价中心技术让被试者进行系统体验和素质呈现,通过被试者在设计情境中的表现,发现被试者实际素质与组织要求之间的差距,并将这些差距当面反馈给被试者,并对被试者的领导技能进行指导,最后通过另外一组情境模拟题目对被试者需要改善的领导行为进行巩固。
通过以上实践可以说明,情境模拟技术在被试者的能力提升方面同样能够发挥显著作用。
随机读管理故事:《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