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商业英才网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日本是礼节最多的国家了,刚开始去日本我还真不适应,每日 都要无数次的深度哈腰,大声问好。在我开始参与到动向与日本公司的整合时,我发现一向性情内敛的日本员工并不像他们此前外在表现得那么服从,他们甚至是非常有个性的一群人。

  在中国,多数员工会选择服从领导,这与中国文化相关。中国公司多数习惯于服从权威,对专业岗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往往会忽略,越老牌的公司越是如此,越倡导个人英雄主义的公司越是如此。在日本则不同。日本人的专业岗位责任制非常明晰,他们每个岗位都有非常严格的细节规定。以我的观察来看,这些岗位责任已经形成了他们的某种思维习惯,他们日常的工作就是按照这些规定一项项完成自己的工作。

  举一个例子,比如,在产前打板样最终确认过程中,他们的确认周期非常明确,哪一个环节,哪一个岗位应该谁签字很清晰,出问题的几率很低。如果一个产品出了什么问题,很快能查出来是哪道岗位、哪个人出了问题。这个不像中国可能最终由一个负责人签字,这个人根本无法对所有的岗位负责,一旦出问题的话,追诉多半都是无效的,最后不了了之。

  日本公司中普遍有一种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他们非常尊重专业岗位的意见,一件产品当一个岗位的人提出来需要修改时,或者提出来某个方面不可以时,就要中断流程,重新调整,一定要达到岗位的标准。

  日本人也很热衷于总结,一项工作结束后,他们会很尖锐地总结这个过程中的得与失,如果同事有疏漏,他们会很直接地给对方指出来。他们团队中有一种很好的风气,出了错误的人会非常自责,有贡献的人会很受大家尊重。也是基于此,他们的团队效率、团队文化非常有效。

  这些认识是在过去一年里慢慢获得的。最初当我们试图改变日本公司的一些流程时,日本员工的态度非常坚持,非常固执。当你要调整时,你一定要想清楚更具体的替代它的流程,一定要对因此各个岗位将发生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说明,否则你最好不要改。

  这和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其实区别很大,我们会常常觉得可以先动手做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一边做一边想明白。如果你没有想明白想周全,日本员工会很抵抗。刚开始对于这一点,我也很难理解,但是当我更了解这个公司文化后,我发觉他们的坚持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工业大国,流程和岗位职责是日本公司效率的根基,流程一旦有所调整,肯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想周全改变后新架构下各个岗位的职责,你的调整方案事实上很难推行下去,其实不是他们有意抵抗,而是改变之后,没有完善新标准之前,他们会一下子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所以在日本做组织变更要想得更细一些,其实在中国做组织变更也应该考虑得更细致一些,但是常常会被服从所掩盖。往往是在执行不下去的时候发现问题所在,又不得不再回头去找,这种管理相对还是初级一些。所以创业的人要懂得判断服从和坚持哪一个价值更大。

  在做这个流程整合时,我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能不能建立一个跨国管理团队。整合初期,日本团队就考虑日本的问题,中国团队就考虑中国的问题。在你没有把架构重新构建出来前,团队很自然的就是这种状态,自己只想自己范畴内的事。所以在用人方面我最看重的是人的学习性、成长性,尤其在创业型公司里,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会带领这个公司一起成长。

  岗位和流程是日本公司效率的根基,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思维习惯中.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