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团队成员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时,会发生什么?如果你像诸多管理者那样,你不能让自己进行一次不讲情面的批评。毕竟,你的神经不会大崩溃吧。根据塔尼亚·梅隆教授和副教授利·汤普森(如图)的研究结果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这两个人是《不要恨我,因为我很漂亮:威胁评估中自我美化的统计试验》一书的作者。
在这四个将MBA学生置于不同的假设情况下的实验中,教授们发现,当谈到评估我们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时,我们多数人痛苦于导致我们隐瞒潜在有价值的批评这一宏伟幻想。另一方面呢?我们想象自己不容易受到他人的才能和品质所产生的真正威胁的损害。
例如,在第一个实验中,学生们被置于“自我威胁”或“自我受威胁”的环境之一。第一组阅读一份要求他们仔细考虑其人际关系中受他们威胁并嫉妒他们的才能和资历的人的声明。第二组奉命考虑其人际关系中让他们感到受威胁并嫉妒的人。之后,这两个组被要求描述他们和每类人打交道的战略。第一组的那些人为了不给他们认为会造成威胁的人带来伤害,痛苦于将自己简单化。第二组的参与者恰恰相反,为了应对感知到的威胁,他们比自己应当得到的给予自己更多的褒奖。
这些应对策略产生一种负面的管理影响,汤普森说。 “如果我将自己肤浅化,我很可能隐瞒,不去提供可能会帮助团队的真知灼见,”她说。 “为了学习,我们必须能够相互面对”。尽管正面的自我错觉有助于在陷入困境时远离沮丧,但是汤普森说,我们需要给别人更多的赞美。 “花一些时间去想其他人有多么伟大,”她说。你可能只就会看到一个腻忽视的光彩夺目的解决方案。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