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世界经理人网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一个担任外资公司分支机构总经理的朋友跟我说怎么招聘的1个员工上班不到1个月就离职了;前段时间一个在小规模的私营企业担任 销售 总监的朋友也谈到他招聘的几个销售人员不到三个月全离职了。

  为什么一个员工上岗很短就离职了?恐怕是一个不能一句话就回答的问题。对于不同的离职员工个体,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不一定公司和招聘就有问题;但对于多次出现短期离职的员工,公司的管理机制和招聘就有问题。原因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这里结合以往经历的例子做仅仅做一些招聘方面的分析。

  从招聘面试的角度看,短期离职可能的原因有:

  1、公司招聘非常紧急仓促,可选择的候选人比较少,降低了选人的标准;

  很多时候,公司的招聘都有一定的时间压力,一个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的开始,并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很多公司在上新项目前并没有对所存在的 人力资源 进行认真的盘点。为了完成规定的项目,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人员招聘到位。在时间压力下,加上一些岗位的可供选择的人员比较少,招聘人员不自觉地降低了人员选拔的标准。这样招聘的人可能刚就公司就存在隐患。

  2、公司希望招来的人马上能用,主要考察过往经验,对潜在的素质考察不够;

  很多主管在招聘的时候习惯招聘工作马上上手的人员,主要看这个人在相同岗位的工作经验。记得一个不成功的招聘例子,HR与用人部门主管意见有一定分歧。用人部门主管说这个人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5年,过来马上就上手;HR说这个人5年中的业绩表现平平,对工作的热情比较缺乏。但用人部门从马上能用的角度坚决要用,后来这个侯选人到岗3个月后用人部门觉得工作态度差,业绩也缺乏,在试用期就淘汰了。

  3、公司招聘时候对双方的期望沟通不够,或有演示隐藏行为;

  很多时候,招聘和应聘双方为了促成,都有一定的隐藏。应聘者迫于种种现实压力为了得到这份工作,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期望,如降低对薪水的要求,说只要薪水差不多就可以,有的甚至降低薪水的可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尤其要注意,除非这个应聘者对这个岗位有非常好的热爱和兴趣,否则一般人对收入的期望都是上涨的。可能应聘者只是希望尽快得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招聘方为了吸引人才,可能存在夸大公司和岗位的情况,尤其忌讳的是在招聘的时候就对应聘者做出职业发展的承诺,以后让应聘者担任什么什么职位。这样招聘进来的员工长期留下来的概率比较小。

  4、主管招聘时发现了候选人的不足,但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候选人的习惯。

  曾经在一次招聘中,HR和用人部门的主管沟通了面试过程中的细节。候选人易先生离开原公司的细节,这个易先生所管辖的区域业绩不好,上级主管将他管辖的业务机构和另外一个业务机构合并,请另外一个业务机构的负责人担任合并后机构的负责人,易先生被调离原岗位。易先生找他的主管,讲述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方案,并希望主管继续给他2个月时间继续担任区域主管来实施新的方案,一定可以提高销售额。当时主管没有答应,易先生当即向主管提出辞职,就这样离开了原公司。
 

  一个担任外资公司分支机构总经理的朋友跟我说怎么招聘的1个员工上班不到1个月就离职了;前段时间一个在小规模的私营企业担任销售总监的朋友也谈到他招聘的几个销售人员不到三个月全离职了。

  为什么一个员工上岗很短就离职了?恐怕是一个不能一句话就回答的问题。对于不同的离职员工个体,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不一定公司和招聘就有问题;但对于多次出现短期离职的员工,公司的管理机制和招聘就有问题。原因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这里结合以往经历的例子做仅仅做一些招聘方面的分析。

  从招聘面试的角度看,短期离职可能的原因有:

  1、公司招聘非常紧急仓促,可选择的候选人比较少,降低了选人的标准;

  很多时候,公司的招聘都有一定的时间压力,一个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的开始,并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很多公司在上新项目前并没有对所存在的人力资源进行认真的盘点。为了完成规定的项目,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人员招聘到位。在时间压力下,加上一些岗位的可供选择的人员比较少,招聘人员不自觉地降低了人员选拔的标准。这样招聘的人可能刚就公司就存在隐患。

  2、公司希望招来的人马上能用,主要考察过往经验,对潜在的素质考察不够;

  很多主管在招聘的时候习惯招聘工作马上上手的人员,主要看这个人在相同岗位的工作经验。记得一个不成功的招聘例子,HR与用人部门主管意见有一定分歧。用人部门主管说这个人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5年,过来马上就上手;HR说这个人5年中的业绩表现平平,对工作的热情比较缺乏。但用人部门从马上能用的角度坚决要用,后来这个侯选人到岗3个月后用人部门觉得工作态度差,业绩也缺乏,在试用期就淘汰了。

  3、公司招聘时候对双方的期望沟通不够,或有演示隐藏行为;

  很多时候,招聘和应聘双方为了促成,都有一定的隐藏。应聘者迫于种种现实压力为了得到这份工作,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期望,如降低对薪水的要求,说只要薪水差不多就可以,有的甚至降低薪水的可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尤其要注意,除非这个应聘者对这个岗位有非常好的热爱和兴趣,否则一般人对收入的期望都是上涨的。可能应聘者只是希望尽快得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招聘方为了吸引人才,可能存在夸大公司和岗位的情况,尤其忌讳的是在招聘的时候就对应聘者做出职业发展的承诺,以后让应聘者担任什么什么职位。这样招聘进来的员工长期留下来的概率比较小。

  4、主管招聘时发现了候选人的不足,但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候选人的习惯。

  曾经在一次招聘中,HR和用人部门的主管沟通了面试过程中的细节。候选人易先生离开原公司的细节,这个易先生所管辖的区域业绩不好,上级主管将他管辖的业务机构和另外一个业务机构合并,请另外一个业务机构的负责人担任合并后机构的负责人,易先生被调离原岗位。易先生找他的主管,讲述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方案,并希望主管继续给他2个月时间继续担任区域主管来实施新的方案,一定可以提高销售额。当时主管没有答应,易先生当即向主管提出辞职,就这样离开了原公司。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尾数的作用》
某公司招聘一个负责采购物品的临时员工,很多人前来应聘。招聘者经过一番测试后,留下了三名优胜者参加面试。面试的最后一道题目是: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2000支铅笔,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第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20美元。主考官问他是怎么计算的,他说:"采购2000支铅笔可能要100美元,其它杂用就算20美元吧。"主考官未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10美元。对此,他解释道:"2000支铅笔需要100美元左右,另外杂用可能需要10美元左右。"主考官同样没表态。
最后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比较特别,是113.86美元。他解释说:"铅笔每支5美分,2000支是100美元;从公司到铅笔厂,乘汽车来回票价4.8美元;午餐费2美元;从工厂到汽车站为半英里,请搬运工人需用15美元;还有……因此,总费用为113.86美元。"主考官听完,露出赞许的微笑。这名应聘者自然被采用了,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卡耐基。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