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中国新时代》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高收入和高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一对孪生子,可以让员工快速成长,也有可能把员工压垮
 
    普华永道、华为、奥美,这些各自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因为同一件事情而被串联起来,那就是员工由于加班过度劳累而猝死。这些企业因为高收入而备受关注,但与此同时,由于所服务的客户对服务品质要求非常高,公司一贯满足并兑现客户承诺的传统,因而高品质的服务、严格的任务期限最终转化为内部员工的高压力。高收入和高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一对孪生子,可以让员工快速成长,也有可能把员工压垮。
 
    以IT服务行业为代表的员工形象,总是外在形象比实际年龄老10岁,而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又何止老10岁呢?其实,这些员工大多数30左右,还是所谓的“80后”,但他们却快速变老了。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他们在比自己更小的“85后”、“90后”面前大叹“心好累”。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群本该正处于精力充沛阶段的员工衰老,甚至猝死呢?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员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企业又如何多做一些,显得自己不是那么冷酷无情? 北京 外企方胜商务调查有限公司针对员工身心年龄话题开展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共收集有效数据299份,如图一所示,以30岁左右的员工为主,同时对比其他年龄段的员工,探寻不同的工作心态。
 
 
 
    30岁以后员工心理年龄快速增加
 
    对比不同年龄段员工的心理年龄可以看出,24岁及以下的员工大多数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低于实际年龄,仍然有38%的25-29岁的员工认为自己心理年龄低的虽然减少。但是,步入30岁以后,认为心理年龄高于实际年龄的人数一下子增加到46.9%。30岁是一个门槛,到30岁的员工不仅仅是实际年龄增长,而且心理一下子感觉更成熟了。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