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我曾经与同事或者其他关系的人聊天时,经常会听到他们的抱怨声音。那就是他们认为在单位,人才受不到重用。表面上是说其他人屈才,或者不受上司赏识,其实真实的意思是指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视,自己是人才,没有得到领导的提拔。我在思考这些话,把思维逻辑理顺后,我有了新的观点。我反问道,凭什么你认为自己是人才呢?你对这单位有什么样的卓越的贡献呢?你的工作成绩能超过一般人吗?你能做的,别人也能做;你做得好,别人也能做好;你的才在何处呢?这样一般的才,是否值得晋升,得思考清楚。通过这样的问法,可以得出人才的定义。人才是有特殊能力的,并且利用知识、技能、经验能作出卓越贡献的,工作业绩高的,或者对组织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人才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只有比较才有区别。你有的能力,别人都有,就称不上人才。除非你有他人不具有的能力。或者别人有的能力,而你的同样能力超过别人很多倍,这才可以称之为人才。光有能力还不行,还要对企业作出突出贡献与卓越贡献,或者做出高工作成绩,或者说是干出高 绩效 水平出来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还有一种特殊性,是可以对组织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不然,只能说你是准人才。
 
    人的才能有优劣,智能有高低。有些人有天赋,天赋来源于遗传基因。而才能却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与锻练,才能够具备。每个人一出生,多多少少有些天赋,只是这种天赋,有大有小。有些人的天赋,还察觉不出来。这种天赋,是先天的。于是每个人,就成了材。这种材还属于是原材料系列的,未经开发应用的。当人们通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生活,具备知识基础,提高了认知能力,就可以称之为才。倘若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经过学习 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或者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时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准人才了。如果你的能力也好,技能也好、经验也好,跟别人没有什么区别,又没有做出突出贡献与卓越贡献,又没有做出高的工作业绩出来,又不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很遗憾地告诉你,你只是准人才,离人才的标准还差了一大截,请不要以人才自居。如果你以人才自居,你会生活得不痛快,工作不愉快,对什么都不满,最后,你只会是个平庸的角色,一直到老。当然,你敢于离职,或者自己通过努力打拼事业出来,可以证明你通过磨砺,获得了成长,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这个时候,你才有资格称自己是人才。不然,你说自己是人才,谁信呢!当你自吹自擂说自己是人才的时候,别人听了,只会心里暗讽,你的才在什么地方,你的能在什么地方。通过这番论述,人才渐进发展模式就出来。人才的进化过程有四个过程,或者说是周期。第一个进化周期是材。这种材是天赋,是潜质。像没有雕琢的玉石。第二个进化周期是才。这种才来自于学校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教育。还有父母与社会的教育。这时的才是由知识构成。第三个进化周期是准人才。这种准人才,不但包括知识、技能、经验,还包括情商、逆商与社会阅历等要素。第四个进化周期是人才。这时的人才,不但能力出众,而且对组织与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与卓越贡献。工作能出高业绩,还能对组织产生深远影响。最后,还具有他人模仿与复制不了的才能。这种人才,放在企业中,能使企业蒸蒸日上。放在社会,能创造一番伟大的事业出来。这种人才,是真正的黄金,放在哪都闪闪发光。是钻石,放在哪都耀眼夺目。人才渐进发展模式,材—才—准人才—人才,是人才进化的一种规律性。所以,奉劝那些自以为是人才的人,别再欺骗自己了,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地坚持学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人才。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骄傲自满,谦虚谨慎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少些抱怨与牢骚,多些实干与学习;少些批评与不满,多些欣赏与知足;少些懒惰与冲动,多些勤奋与冷静;还要多些理解与支持。这样做,迟早你会由准人才,转变为人才的。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假设可以废除监狱。》
 美国学者拿破仑·希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问一群学生:“你们当中有多少人觉得可以在三十年内废除监狱?”

  确信拿破仑·希尔不是在开玩笑以后,马上有人站起来大声反驳:“这怎么可以,无论如何,监狱都是必须的。”

  其他人也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有些人天生坏,改不好的。”“监狱可能还不够用的呢!”还有人说有了监狱,警察和狱卒才有工作,否则这么多人就要失业了。

  拿破仑·希尔接着说:“你们说了各种不能废除监狱的理由。现在,我们来试着相信可以废除监狱,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大家开始思索。过了一会儿,才有人犹豫地说:“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动中心应该可以减少犯罪事件。”不久,其他在10分钟以前坚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开始热心地参与了,纷纷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措施。“先消除贫困,因为低收入阶层的犯罪率比较高。”“采取预防犯罪的措施,辨认、疏导有犯罪倾向的人。”“借手术办法来医治某些罪犯。”……最后,共提出了78种构想。

  启示:当你认为某件事不可能做得到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找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但是,一旦你相信某一件事确实是可以做到的,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找出能做到的各种方法。我们认为很难的事情,到底有几件真正是不可能做到的呢?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