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职场3.15,“求职骗局”备受关注,据英才网联此前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网友遭遇过求职骗局,约半数求职者因维权成本过高,选择忍耐。那么,求职者应如何鉴别花样翻新的求职骗局,提高警惕,保障切身利益,英才网联职场专家特此揭秘,教你如何见招拆招,扫清求职骗局的雾霾。
 
    了解骗子动机,揭秘骗局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已明确规定“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然而,骗子设陷阱的最直接目的即是获取利益,所以,以任何名义收取求职者现金的做法都应当提高警惕。
 
    英才网联职场专家提醒,常见的求职骗局手法有:
 
    一、直接型:收取推荐费、保证金、服装费、体检费、学习 费等,如遇以上情况,求职者应保持警醒,这些费用并不是求职过程中必须产生的,尤其不要轻信陌生人可以推荐好工作,但需打通关系,收取“好处费”以及网络报名转账的请求。
 
    二、间接型:入职后计划 的岗位以及 薪酬 福利与招聘时承诺的不符,占到34%,建议求职者不要听信招聘人员的口头承诺,签订劳动合同前应仔细阅读劳动合同中的内容,可以要求对方将有关承诺写入劳动合同;遭遇公司迟迟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试用期没完没了时,求职者应懂得公司的这种做法已经违反了劳动合同法,“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且“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此时,求职者需采取一定的措施,而不是被动等待。
 
    保持良好心态,切莫急功近利
 
    相当多的求职骗局都是利用了求职者的心理弱点,如急于上岗、工作轻松、渴求高薪等,因此才有招聘广告“学历无限、有无工作经验均可,只要会打字,即刻上岗”、“业务拓展、急招大量人才”“工作轻松,月薪上万”等。
 
    英才网联职场专家表示,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选拔标准也是日渐提高,求职者的学历、专业技能水平、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是企业招聘时重点考查的部分。高薪酬总是与高技能水平对应,求职者万万不可投机取巧,轻信与人才选择标准背道而驰的求职捷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干赢得企业的认可,收益才最有保障。
 
    识别虚假面具,扫清求职雾霾
 
    求职骗局有一些常见的表征,如办公地点 不详、只留手机号码或者电子邮箱;尚未面试即表示已通过,要求求职者按照指定地点报到;强烈要求求职者介绍熟人加入;还有比较新鲜的骗局,如发送求职者指定的网址链接要求注册,即仿照真实网站的地点 及页面的虚假招聘网站。
 
    英才网联职场专家分析,针对以上情况,建议求职者通过正规的招聘网站、人才市场进行求职;切忌不经筛选的海投简历,收到面试邀约电话却毫无印象;简历上的通信地点 不宜写的过于详细,以保证求职者的人身安全;在 销售 领域,如对方强烈要求面试者带领熟人加入可以获得奖励、分红等,应警惕为传销;最后,无论以何种形式收到面试通知,都应先查询企业官网,了解企业详情,查验面试通知的真伪,确认无误后再前往面试。
 
    英才网联职场专家表示,职场人不仅要提高职业技能,更要全面提升自身的求职技能;不仅要学习高效求职技巧,更要学习如何识别虚假信息。遇事多思考,了解骗子设局动机,自身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才能有效防止求职骗局的发生,保障求职者的切身利益。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鞭策》
[故事]拿破仑一次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这河面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到: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分析]对待自觉性比较差的员工,一味的为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去帮助他,并不一定让他感受到“萝卜”的重要,有时还离不开“大棒”的威胁。偶尔利用你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自觉性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