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又一新族人悄然崛起,他们因敢于拒绝升职而被职场人称为“拒升族”,多聚集在除国企外的企业里。有关拒升族的讨论褒贬不一,拒升族因何拒升,这种近来才出现的、有违常理的举动究竟是愚蠢还是明智?为此,英才网联职场专家将为职场白领逐层解析,引导职场人理性拒升,传授不升职也能保值、升值的技巧。

    因有自知之明而拒升

    有一些职场新人,他们非常擅长人际关系,深得领导欢心,已然成为领导的心腹,从而受到重用,当领导想为其升职时,他们却表现出很多不安,因为这些职场新人深知专业技能是职场决胜的利器,而自己的技术水平实在难以担此重任,靠人际关系的把戏并不足以在职场立足,背后被人议论的压力更加难以承受,最终,他们因有自知之明而选择拒升。

    英才网联职场专家表示,职场新人如此选择是明智的,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打下夯实的岗位技能基础是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技能这一地基,职位越高,信服力越差,内心就越虚弱,职位也就更加摇摇欲坠。因此,建议职场新人们,职场之初应以专业能力的提升为主,辅助其他各项能力的锻炼,不断提高职场综合素养,用实力说话。

    为保持平衡态而拒升

    对许多中年 女性 来说,职场已不是人生的主战场,他们要面临来自家庭、工作和自我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她们觉得自己在目前的岗位上刚刚能够适应,可以较好地协调,而职位的提升意味着打破生活的平衡,将有难以预料的压力和恐慌,因而她们选择拒升。

    英才网联职场专家表示,职场中年女性同时拥有妻子、经理、母亲等多重角色身份,社会赋予每个角色的责任和义务又不可改变,来自多方面的考评压力要让女性找到一个平衡点非常难,而升职一定会带来新的要求,打破固有的平衡,而寻求适应性的平衡又是人类本能。如果拒升能够带来生活的稳定与平衡,选择是明智的,但同时也建议职场中年女性,在自己已经能够很好协调的提前下,要主动的、逐步的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职场价值才不会虽资历增长而缩水。

    因慵懒、惧怕而拒升

    职场中有这样一群人,即使他们不做官,也能在职场圈子中如鱼得水,还常常是下级敬上级宠,他们靠的就是工龄长、资历老。领导给他们提供升职的机会却遭到拒绝,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职场安逸感,虽然专业能力过硬,但管理知识欠缺,领导力不足,惧怕升职后暴露出劣势,毁了固有形象。

    英才网联职场专家指出,这类拒升是比较愚蠢的。工龄较长的职场人,抱着侥幸的心态混迹职场非常危险,因为,企业已不能单纯从专业技能过硬来评价老员工的职场综合实力,随着资历的丰富,管理能力也成为企业考评的重点,否则高薪并不能带来高效用,企业就会考虑更换有更高效用的人才。所以,建议职场老员工们,不要因为惧怕升职后暴露自己的劣势而拒绝升职,应有意识地学习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只有随着资历的加深发挥更高的效用,才能够在人才辈出的职场站稳脚跟。

    英才网联职场专家表示:职场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拒升,积极的、有利于职业发展的拒升能够以退为进,带来更好的职业前景;退缩的、消极的拒升应当警醒,并以此为契机,明确令自己感到恐慌的弱势予以弥补。

    同时,拒升时也应掌握一定的技巧,为自己留足后路,不再错过第二次升职的机会,为自己能继续在职场升值做准备。首先,一定要感谢上司的赏识,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表明这种选择是在积极的职场态度下的合理决策;其次,如果你是领导的心腹,还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摆脱上司的疑虑,不要让信任感减分;最后,在拒升后更要加倍的努力工作,不骄傲、不松懈,用实际行动向上司证明自己的想法并不是美丽的托辞,而是切实的对职业发展的决心和理性选择。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