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www.ceo.hc360.com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对企业特别有感情且工作中特别耐压的管理者,在变革 中突然“推卸责任”:到底是压力太大造成的断裂,还是在关键时刻特别想承担某些责任的表现?如果是前者,变革 还有支持者吗,没有支持者的变革 能成功吗?如果是后者,怎么会以“推卸责任”的形式出现?此时做出判断的关键就是……

    经典案例

    故事发生在一家百年老店。百年老店之所以成就百年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员工习惯于公司作出的各种主动调整即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公司持续做了一系列的主动调整,之后于2010年又开始更大的、更深刻的变革:包括更换总经理、大面积调整运营的结构和流程以及强力推进BU变革 (以产品和客户为核心,重新布局企业的各个部门:比如将 人力资源 部的人手分别指派到不同的BU单元中)。

    为帮助大家形成某些预感和预见,在深刻变革之前企业做了很多的铺垫,但在变革过程中大家感受到的力度和对自身工作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比如:绝大多数管理者处在超时工作的状态中;部门内和部门间的流程和制度在不断变化;各种各样的新老问题频发;当天与总经理确定的谈话都会被多次电话通知不得不延后……因此大家都处在高度焦虑之中,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会被通知什么。

    自己当然也不例外。不仅非常疲惫,而且要随时面对各种意外,比如骨干的突然离职。在自己特别需要帮助和理解的情况下,公司高管的王先生突然闯到HR办公室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要求。他以“人员流动过快,特别是骨干的流失,会对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变革 造成更严重的损失”为由,提出要全面提拔他的下属的要求。

    老实讲,在第一时间听到这样的要求心里很难过,因为知道这样做于事无补。对自己造成更大冲击的是,王先生是自己在公司中最信赖的、和自己性格很接近的人。过去在不同问题上给过自己支持和声援,自己曾希望在当下的困境中得到王先生的帮助,没想到得到的却是更大的压力。

    虽然当时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能改变他的这个惊人要求,但基于双方的互信就和他谈起了公司的现状。发现他的状态不仅是超时工作而且是长时间失眠,甚至曾经在1小时内收到老板的6封EMAIL,几乎每日 都有一种迷茫的感觉……

    于是自己就开始努力寻求和他达成共识的可能。从他对企业的感情,从大多数管理者面对的困境,从怎样提拔下属,怎样引导下属才能留住他们并使他们得到发展……等不同的角度交换了意见。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终于达成了让双方都很振奋的共识:人力资源部和他一起去逐一约谈下属,帮助他们缓解焦虑的情绪,重新定义工作的重点……并努力形成新的标准:企业深刻变革中的骨干到底意味着什么?需要思考什么?需要干什么?需要在公开和私下场合说些什么?

    在大背景中审视自己

    要想有效应对和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发生了什么。要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就必须找准“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情绪,想出对策。

    用更加通俗的方式表述的话就是:首先要完成概括,完成包含背景的概括,也就是“看清背景,找准问题”,其次是直面感受,尽可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避免消极的态度。

也就是“愿不愿、能不能再多看几步”。

    怎样完成“看清背景,找准问题”的概括呢?

    变革 中遇到阻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变革 的关键阶段,对企业有深厚感情的骨干突然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果变革 的阻力大到“连对企业有深厚感情的骨干也参与其中”的话,夭折的可能性就在迅速提高。

    面对“在变革 的关键阶段,对企业有深厚感情的骨干突然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论真假都需要首先寻找对方可能有的建设性的动机。因为“匪夷所思的事情”是“突然做出”,所以对方“还处在犹豫状态”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就意味着自己积极的尝试很可能会有良好的回馈。

    如何在“愿不愿、能不能再多看几步”中看清楚自己的情绪呢?

    在自己已经很委屈时再受到压力,在压力已经很大再遭遇难以处理的问题时,大多数人的情绪都容易失控。一旦情绪失控就会丧失“判断自己是否在思考”的能力……

    不再愿意完成客观的思考加之陷入对抗的情绪之中,接下来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都属于很可能是“违背初衷”的结果……

    请注意:从造成这些违背初衷的事情的另一方来看,“谁在制造问题”的判断会完全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压力和情绪中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因为不是思考的结果,所以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恐怕只能是进一步对立的情绪。

    已经很委屈了,还要面对压力,此时的自己该怎样做?已经因为压力而焦虑后再被要求做更复杂的事情,又该如何应对?自己的体会是“在大背景下,相对完整地审视对方,努力寻找可能的积极因素……只要自己率先肯定对方某些建设性的动机,情况就会迅速向好的方向转化”。

    在变化中把握规律

    变化无处不在。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取决于在意外面前能否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具体可以拆分为3个部分:“是否先努力摆脱难受的状态”、“能否准确把握关键的操作”、“是否善于总结规律”。

    首先,能不能让自己先摆脱难受的状态,取决于“关键的评价”,也就是对自己感受的评价。

    相信任何一个人处在经典案例的状态中都会难受:跟自己性格很接近,对企业非常有感情,工作中非常抗压,经常帮助别人化解冲突的人,在变革 最关键的时刻提出了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给他人增加压力的要求。

    自己知道必须走出这样的难受,如果不走出,不仅对对方失去信心,甚至对变革 和企业都会产生疑问,都看不到希望。

    当这个念头闪过大脑的时候,就必须换一个视角来看对方提出的这个要求会不会有其他可能性:

    ²他是因为不负责还是太想为企业负责才有此举动?

    ²他想激发下属,但又不知该怎么激发下属?也不知道应该先激发谁,后激发谁?更不清楚激发张三是需要在A领域,激发李四是需要在B领域……

    ²他是不是已经努力到了极限,以致于忘记了自己的短板?

    当觉得有这些可能性的时候,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和自己当时的选择一样,迅速去平和下来,会愿意从积极的角度去测试,到底哪种可能性更大,到底哪种可能性更能够成为双方开始建设性互动的起点。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选择》
你开着一辆车。
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
你经过一个车站。
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
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
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对你性格的测试,因为每一个回答都有他自己的原因。
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应该先救他。
你也想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
还有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小哲理:
是否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
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些我们的固执,狭隘,和一些优势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