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总裁网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职场在这场修行中,可是占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芸芸众生,修行果效如何,且要参看职场的所思所行。

    读过纳兰性德的《人生宛如初相见》都会被其洞悉人性的深刻而感动和喟叹。最美的初见和再见状态是:初见惊艳,再见依然——人性在与人、事、境的深度黏合。

    从 心理学 来看,要做到“人生宛如初相见”,要求主体和客体都要不断更新变化去进一步满足对方,刺激更多的认知和情绪的兴奋点。要做到这点,实属不易。

    职场如道场,如想做到在历经多年后,保持对所处的职业、行业如初次相逢般的热爱,依靠什么呢?

    一个职业高管曾经在跟笔者聊天的时候提到,他所处的行业,他不尽然全是热爱。但为了让自己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他总会主动去寻找新的兴奋点刺激和强化这份热爱。在他看来,“热爱”一定要显现为具体的、可见的成就感。这个心理学当中的行为认知的原理是同出一辙,不断正面强化,唤醒生理和心理的能量机制,从而寻找更高的意义。

    “Calling”的英文翻译可以为“事业”。当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总会带着一种为其奉献终生,在所不辞的勇气和决心。达不到的,充其量你只是一个“Carneer”的角色。不是每个人都有要走到”Calling”的愿望,高处不胜寒,高处少人待。

    深思两者的区别,笔者还是觉得跟人的职业核心价值观有关。职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从属在人生价值观体系当中的。当然,不排除不断沉淀和深化的进程。

    初见惊艳——你的“Calling”,也许是在你人生式微之时,那只是一个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经过了时光的洗涤,貌非貌,暮将暮之年,你有了人生更自由更宽广的话语权;再见依然——你的Calling再度出现在你头脑,你发现它从未离开过,只是被深藏在心灵最深处。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很多曾经处在职场高峰的人,不继续爬那座高山,而是转入小径,走一条不被人理解的另辟路径。谁又知道,这难道不是他年少时候的梦呢?

    职场修行过来的人,似乎秉持着一个梦想:不要忘记来时的初衷,不要遗失来时的自己。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