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商业英才网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即使一只坏掉的钟表在一天中也有两次时间是正确的。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这些表述提供了当谈到领导能力和管理效能时很少考虑到的某些东西:其动态和情景性。

    高级管理人员和商界领袖首先是人。因此,有大量因素决定一位给定的CEO在某种情况下相对另一种情况将如何行事和表现。

    一些人可能会用那句古老的格言“美洲豹不会改变其身上的斑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来进行反击。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假如在一个充满美味的啮齿类动物和猴子的开放领域,相比它关在动物园里,相同的美洲豹会表现得非常不一样。

    同样,使得人们能够在某方面很擅长的管理技能集或领导能力可能在另一方面完全无效。这同样适用于个人性格和风格如何适应不同的 企业文化 和管理团队。我们对这种无定形的概念有一个术语:化学过程。

    此外,与美洲豹不同的是,人们实际上确实改变了。虽然,正如我们以前讨论过,他们始终没有变得更好。

    下面的一些例子,仅仅强调了动态和不可预知的领导表现会是什么样子的:

    *SunMicrosystems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和前CEO斯科特·麦克尼利是--那段时间里--伟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管理着至少75位未来的CEO,包括谷歌(GOOG)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然而,尽管他带领Sun公司实现100亿美元的 销售 收入,但接下来的十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杰弗里·金德勒是一位后起之秀,作为通用电气(GE)和麦当劳(MCD)的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他在跳槽到辉瑞(PFE)公司之前,甚至成为麦当劳的合作伙伴品牌--包括墨西哥连锁快餐和波士顿烤鸡--的总裁。但是,一旦他被晋升为CEO,他就搞得一团糟了。原因何在?这是个艰难的职位,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苹果(AAPL)公司的前CEO史蒂夫·乔布斯的管理风格一度不被人接受,他被从他共同创立的公司中排挤出来。他自己也承认,这件事情给他提供了他需要的警钟,使他有一天成为他的名字在今天代表的标志。

    *不论以哪种标准,约翰·钱伯斯作为思科(CSCO)公司的CEO都十分了不起。但最近,观察家们想知道他是否开始重新让公司点燃希望,并再次让其发展。

    同样,我见过领导力的动态和不可预测的本性不断地出现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里。

    四个同事创办了一家公司,在短短几年内,收入猛增到一亿美元并且 上市 。但就像披头士那样,这四个人相互斗争,直到他们不再一起合作。公司土崩瓦解,在此之后,其创始人无一有所建树。

    同样地,使用一套最初工作得完美无缺的技巧和策略,德州仪器(TXN)一位成功的前高管将他的初创公司管理得超过了三亿美元。但当竞争升温的时候,仿佛就像CEO撞到了一堵无形的墙一样。他犯的战略失误一个接一个,最终他被扫地出门,为流星般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

    这样的例子我能举很多,但当你概而言之,这仅仅用于强调任何管理或领导能力的静态分析的局限性。

    毕竟,在吉姆·柯林斯的经典书籍《从优秀到卓越》中的11个成功故事中的两个是美国环城百货(Circuit City)和房利美(Fannie Mae)。在次贷危机期间,前者破产,后者倒闭。

    和我们最新的困扰--好老板和坏老板--有关的书籍、博客和网站数以百计,在现实中,大多数管理者或好或坏,这依赖于具体情况以及做评判的是谁。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而且也是十分动态的。

    总结:个人,团体,企业和市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是动态的。而且他们都以复杂的方式影响高管和管理层的表现。

    成功的领导者有时会出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失败。相反,在适当的条件下,有些你认为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会随机应变,一鸣惊人。正如他们在全国橄榄球联赛上说的,在任何特定的周日,任何球队都能打败任何其他对手。像竞争一样,领导力不是一门科学。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