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经理人网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身边常会有声音抱怨:怎么干活的总是我,涨薪升职却轮不到我?调查中50.6%的职场人认为自己埋头工作却得不到赏识,于是,“司马他原则”在职场蹿红。

    “司马他”:也称司马Ta,smart的音译,该词本身表示精明的意思。一个名为“抚摸三下”的博客撰文对smart做了精彩注解,S-Specific(具体的)、M-Measurable(可衡量)、A-Achivement(可完成)、R-Realistic(现实的)、T-Timebond(时间段)。后又有热心网友将职场Smart改称为“司马他”,将充满Smart精神的人称为“司马他一族”,并总结该族群特点为:白领,受过高等教育,睿智,时尚,内敛等。

    又快到年底,最近总听到身边有人开始早早谋划着年底领完双薪或者年终奖就走人。和他们一聊,原因无外乎两个:要么觉得没钱,要么感觉没劲。当然,没钱肯定就没劲,但是抱怨没劲的人多半是因为寒了心:自己干得不比别人少也不比别人差,但就是得不到老板具有实质性的认可。

    什么是没有实质性的认可?就是干活时永远想到你,可一到升职、涨薪的时候就没你的份儿了。于是,近来职场中出现了个新词儿——Smart,很多人把它叫做“司马他原则”。

    真做了,但老板压根不知道

    工作中遇到一个好老板的确不容易,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情“耿直”的人来说。他们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对于职场中的“投机取巧”鄙夷不屑。但是,有一点始终要明确,聪明并不等于小聪明。“聪明工作”是指在做好自己业务工作的基础上,能够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使自己的工作价值最大化。而“小聪明地工作”,总是试图让自己减少付出而获得更多利益。“司马他”的精髓,应该是鼓励大家“聪明工作”而绝不是耍小聪明。

    职场中抱怨最多的,莫过于自己为公司付出了多少多少,却从来没有获得老板的奖励或者提升。每到此时,我都会问这个抱怨的人,你确信老板知道你的努力吗?在针对“司马他”的职场调查中,50.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埋头工作却得不到赏识”的人。职场中,很多人常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干了,但是老板压根儿不知道。

    我有个小师弟,一毕业就进入某互联网合资企业市场部工作,如今干了三四年,人够聪明、干活儿手也快,但一直就是在部门里做些初级工作,很难有比较好的上升空间。后来换了一个部门,结果还是一样,自己累得要死,领导还老觉得他工作不饱和。

    后来跟他聊天,发现他很少跟领导有工作进程中的交流。当他领到一个任务的时候,就会自己努力消化,去处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等到完成全部工作的时候就发封邮件汇报说“已完成”,然后就万事大吉了。看,问题已经出来了。在工作进程中,和领导保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及时跟领导汇报项目的进程,这既体现了对领导的尊重,又是一种“非邀功式”的自我肯定。而在汇报过程中,还可以及时争取资源和规避风险,让领导知道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

    当然,还有一种人,说是说了但说得完全不得法。那真是早请示晚汇报。聪明地工作还要会和领导沟通工作。适时适当地汇报工作,既要有重点,还要掌握好频次。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要说,否则就变成垃圾信息了。

    做过了,成了办公室里的李涯

    喜欢看《潜伏》吧,当时,身边很多朋友就都为剧中的李涯抱屈。如果天津站是一个公司,那么李涯毫无疑问是公司里最敬业的员工,但是他自始至终就没落过好。除了经常自作主张想给领导“惊喜”之外,糟糕的同事关系也是他最终付出代价的原因。

    一个会工作的人,应该是一个会和同事相处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职场人的发展来说是事半功倍的。有时,哪怕只是见面时热情地打个招呼或者抱以一个热情的微笑,对方就会感受到你的真诚。当大家觉得你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的时候,自然也会用同样的态度面对你。在工作中,不是你一个人把活儿都干了大家就领你的情,那样大家只会觉得你贪功、想邀功,结果就是没人愿意跟你分享和合作。即使你再努力,那也只能是办公室里的李涯:同事关系一塌糊涂,干好了老板觉得你应该,干不好就得碰一鼻子灰。

    当然,大部分人吃亏还是吃亏在能跟同事们打成一片,却就是不招领导“待见”。很多人纳闷:自己不是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为什么就是和老板不“对付”。还有不少人不屑“管理”和老板的关系,觉得是“拍马屁”!其实不然,关键是要学会与领导的相处之道!我以前有个老领导,部门里有两个下属,一个每日 端茶送水、逢年过节还要送点儿东西,跟领导关系看起来不错。另一个似乎没特别做过什么,但是最后升职的机会出人意料地给了那个似乎默默无闻的人。

    后来,聊起这件事,他说,在一个企业中成长,绝不仅仅是某一个维度的竞争。这两个人都有能力,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都在努力。“只不过第一个人你看到了,而后者你没看到。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始终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有眼力见儿’。他总是能在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而在需要保持沉默的时候一言不发。”

    有时候,我们把职场想得很复杂,其实只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就好了。所谓的司马他原则,无非是想帮助职场人更好地处理在职场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可能就是一封邮件、一个微笑、一个问候、一次聊天,但这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推销你的梦想》
        迈克是德国一家保时捷分店的销售经理,他头脑灵活,善于出奇制胜,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招徕顾客,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可是最近半年来,由于周围新开了几家名车销售店,竞争激烈,接连几个月,迈克所在店的销售额不断下滑,迈克很伤脑筋。
    一天早晨,他拨通几个有购车意向的客户的电话,预约了前去拜访的时间。随后,他叫上一个助手和一名摄影师,带上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开着新车向第一个目标客户家驶去。
    当车开到那个叫乔恩的客户家门口时,迈克一行下了车。迈克并没有急着去敲乔恩家的门,而是在乔恩家门前屋后转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将新车开到一个适于做乔恩家的停车位的地方。随后,迈克吩咐那个摄影师给房子和车子拍照,并告诫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车与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迈克的要求,摄影师忙活起来,他从各个角度对车和房子进行取景。不一会儿,摄影师拍好了一张照片,摄影师将照片传到电脑上,通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打印机打印出了照片:只见在一栋有白色窗户的赭色房屋前,静静泊着一辆崭新的黑色保时捷,房屋前的几棵树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地面,一片树叶刚好落在新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前,整个画面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完美,不禁让人联想到照片里这一家人的安适和富足。迈克拿起照片欣赏了一番,对摄影师翘起了大拇指。这时,房屋主人乔恩出来了,迈克上前跟乔恩简短地寒暄几句,送上那张照片,然后跟乔恩道了别,一行人开着车,向另一个客户家驶去。
    一天下来,迈克带着助手开着新车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的这一举动让助手和所有的员工们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两个多月过去,迈克的店没有对新车进行过一次撒网式宣传,也没有跟竞争对手进行过价格宣传战,只是为154户有购车意向的人家拍摄了照片。奇怪的是迈克此举却换来了极高的成功率,154户人家中,有超过30%的住户预约看车,最终的成交率也极高。那些决心购买迈克的车的人,几乎都说过类似的话:“车很漂亮,也许是最适合我们家的一款车。”
    看着销售额一天天高起来,员工们都很惊讶。原来,这是迈克想出的一种聪明的促销手段,他根据有购车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张张车与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们对拥有照片里那辆车的美好渴望和联想。因为看着照片里新车与房屋完美搭配显示出的那种和谐、丰足的意境,谁不会为之心动并说服自己买下那辆车呢?迈克意味深长地说:“我推销的是车,更是在推销购车人心中那个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啊。”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