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人力资源 管理是管理学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学科,在 企业管理 中也是最重要的管理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体系恢宏博大,包含了六大模块,每个人力资源人都耳熟能详。在这里,我把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细化到小团队的人的具体管理,简化为“三力”管理,即对员工“能力”、“动力”和“压力”的管理。

    1、能力管理。

    能力是胜任工作的基础,没有能力,即使有再大的动力,给予再大的压力,也不会有好的工作成果。

    能力管理从招聘这个环节就开始了。大部分企业招人的首要考虑原则就是求职者能不能胜任岗位,也就是能力能否与岗位匹配。即使是应届毕业生招聘,其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最重要的选择标准。近些年因 心理学 在管理中的深入应用,对求职者进行测评已经很流行。测评的主要内容包括智力能力、管理能力、性格倾向和职业意向等。

    入职后员工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为两种,一是在岗学习 ,一是自主学习。在岗学习 对于新员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直属领导或带徒师傅的手拿把攥地指导,新员工能快速地熟悉并胜任自身本职工作。另外,自主学习是能力提升的最重要的方式,因此,领导层要在组织内不断倡导、推行并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促使员工的学习,来提升个体能力,并进而提升组织的执行能力,是成功领导者的特质。

    当然,在适当时候可以对员工采用“在职教育”的方式来提升能力,但一般都是针对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不是企业采用的主流办法。

    另外,对于能力的管理,不同文化形态企业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致力于打造和谐的、互助的“情感”型文化的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是特别在意求职者的能力,而会花费大量的资源对员工进行在岗培养;而那些致力于“以达成企业目标为首要任务”的“目标”型文化,往往不喜欢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喜欢招聘有丰富“资历”的有经验求职者,为的是节省学习 费用,采用的是“竭泽而渔”的能力管理方式。

    2、动力管理。

    光有能力,没有动力也不会有好的 执行力 ,可以说,企业大部分执行力的问题,都源于员工个体的工作动力不足。员工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多个因素,比如和谐的 企业文化 、奖惩有度的管理办法、看得见摸的着的工作目标、竞争对手的威胁等等,因此,要想提高员工工作动力,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团队精神,用和谐的文化理念统一团队思想,使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

    二是设定组织目标,用一个振奋人心的宏伟愿景来激励员工,使员工能了解到自己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三是为每个员工设定独立的小目标,并对完成目标会进行什么样的奖励做出承诺。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明晰不同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这就用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要分析出每名员工处在“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阶梯的哪一梯度上,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

    四是对员工做出的 绩效 要及时反馈,对好的成绩要当场予以口头表扬或兑现物质奖励。

   五是设定一个有威胁性的竞争对手,让大家时刻保持对竞争对手的警惕,形成同仇敌忾的气氛,刺激大家努力工作。

    3、压力管理。 有能力,有动力,基本上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作者了。但是,人是有惰性的动物,在某些时间段会出现懈怠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压力管理来激发工作积极性了。设定清晰的工作目标并把工作目标按时间或程度进行分解形成分目标,会给员工制造适当的压力气氛。另外,对于不当行为的及时惩罚、对于错误方式的及时纠正都能起到压力管理的作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压力应适当,过大的压力反而会消减工作动力,导致低绩效。当察觉到员工压力过大时,予以及时消除,反而会转化成工作积极性,这也是压力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能力、动力和压力缺一不可。很多团队管理者有很大的误区,就是能理事但不会管人,认为对于人的管理太复杂,摸不着头绪。其实可以从增强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动力,适当施加压力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去创新,管理团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