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www.ceo.hc360.com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香港咨询公司“Community Business”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有1/3左右的上班族考虑跳槽。相对于香港本地和西方国家,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这倒不是中国员工天生爱跳槽,而主要因为企业对员工的加薪幅度赶不 上市 场对工作经验的渴求度。当欧美企业每年按照本国惯例按部就班地为员工一点点加薪的时候,中国本地市场却愿意用20%-50%的加薪幅度抢夺有经验的员工。这个时候光用忠诚度来苛责中国打工族,似乎有点太片面了。你换个西方人过来试试?几年前,一家法资企业在竞争对手来到中国市场时,给中国员工平均加薪30%以上,当然,这发生在十几位员工相继跳到对手公司后。据说这引起了法国公司总部的整体不满:总部在非议,凭什么这些中国同事加这么多钱?我们已经十年没加薪了。这时候,欧洲同事好像已经忘了,中国的房价已经从30年前的免费住公房,涨到数万一平方了。

    但当我向一位朋友谈论起这一“中国特色”时,他强烈反对,表示“这不能代表中国职场的情况”。这位友人就职于大连一家营利状况良好的国营事业单位。他27岁左右,属于骨干级员工,正苦恼于发展空间小,升职无望的“瓶颈期”。我跟他说:你可以跳槽啊。他说:我根本无槽可跳,没有选择。

    他根本不是没有选择。中国就业市场除了国有企业、公务员、事业单位这些体制内的机构外,还有大量市场化、双向选择的外资机构与民营机构。后者意味着充分竞争、不稳定、福利待遇由市场决定。大连也有大量的市场化企业,当然也是他的就业选择。只是他连看也懒得看一眼。

    我想起一位在央企做“国际贸易”的人对我描述的工作状态:每日 四点就可以下班了。也会去和供应商应酬,但两家供应商也是央企,因此他们基本达成了和谐的约定:这担生意给A,下一担就给B。剩下来的无非就是面子上的需求:酒还是要喝,礼还是要送,生意反正一定会做。

    在这样的环境中,苦恼于“发展空间小,升职无望”,就像儿女双全的杨澜抱怨“时间不够用”一样,是甜蜜的抱怨吧。不同的地方在于:杨澜意识到这是甜蜜的抱怨,而他们没有意识到。

    中国职场有事业单位、央企、政府机构、半政府机构(如各种协会等)、民营企业、外企等多种生态,每一种不仅职业规律不同,甚至会影响到生活方式及个人性格塑造。这种情况恐怕是西方职业人很难领会的。我认识的一位做财经咨询的德国小伙子在被裁员后去了邮政局工作;化妆品公司做市场的一位法国小伙子后来在公立医院找了一份后勤工作。黑石集团的创始人后来成了报纸专栏作家,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一方面,中国职业人对不同生态圈之间的转换缺乏想象力,一方面,又对某些职业的发展过于有想象力。比如:教授乐于上电视,乐于成为大众明星。西方的教授通常对大众媒体十分谨慎,只愿意在学术界的小圈子里混;作家乐于被官员追捧,如果哪个作品受到了市委书记或者中央领导的批示,便是作家诚惶诚恐的至高荣誉,是件名利双收的事。最近遇到位五十多岁的男作家,至今对当年市委书记登门拜访他的事实感动不已,同时对如今作家追求书的销量之类的行为痛心疾首。而西方作家热衷于嘲讽政客,若被政客吹捧,当然也会暗自欢喜,但会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提出,并希望你觉得他对这种“重视”很“轻视”。

    基于如上种种不同,中国职场成为世界上最有话题性并最有趣的职场区,这对写职场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幸运。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