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我曾在一家中型的港资鞋业公司工作,耳闻目睹了企业的三次变革。从那时起就在思索,企业到底该怎样变革?变革的理想状况是什么?怎样才能确保变革的成功?变革的阶段性成果如何适应企业的发展?

    这家企业的老板是中国变革 开放之初、首批来特区创业的有识之士。象当年众多创业者一样,每日 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婆,穿行于上下班的人群之中。若遇夜晚通宵出货,他就守在工厂、睡在办公室。就是这样一路千辛万苦地打拚过来,到了香港回归的前一年,企业已发展逾千人。然而,十几年来老板不断地透支体力和精力,此时再无法支撑繁重的管理压力了。于是老板谋划起第一次变革,希望突破瓶颈。变革其实很简单,就是广纳贤士,“千金买骨”、不惜重金。那个年代香港 制造业 内流行着刮“台”风,就是企业盛行聘请台湾 企业管理 干部。因为台企干部懂技术、懂管理、按现在话说是 执行力 强。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板终于从广州某“巨无霸”的鞋业公司“挖”到一位大干部——协理(直接辅助总经理工作的高管)。这位协理确实雷厉风行,一次就空降了除财务外的60多位各职能的干部,进行了组织架构地彻底重组和人事调整,将企业各部门原有的班长、组长、课长、厂长全部换掉,有的“靠边站”、有的降职、有的离职……。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变革 成果是尉然壮观,可谓干脆利落执行到位!即便是实施前苏联经济“休克”疗法的戈尔巴乔夫,就力度而言也自叹弗如。然而结果却强差人意,生产现场仍然是一片混乱,单小、款多、急单、插单、停工待料、生产计划一改再改、材料交期一误再误、出货船期一延再延。品质更是无法控制,现场有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流水线上不管鞋子大码、小码、不同款式、也不管男鞋、女鞋、童鞋、老人鞋、各类功能鞋,统统一起下线。就象逛集市一样,开始时大家还走在一起,可是经过百米流水线的五个工段后,鞋子就乱成一锅粥。左脚找不到右脚、“夫找不到妻”、“妻找不到夫”,“孤男剩女、鳏寡老人”比比皆是,堆积纠结在流水线的尾部等待配双配对,流水线的车间成了名副其实的鞋子配对仓库。生产现场的混乱如此,新旧干部管理文化的冲突也因此引爆。那办公室和生产现场,常常成为双方指责、争吵、推诿、激烈交锋的战场。面对如此难堪之局,老板只好无奈地宣布,历时六月之多的变革 痛苦地终结。

    首次变革 的失利让老板似乎长了见识,企业确实要人才,但不能空降这么多。一方面“靠边站”的老干部们重回岗位,另一方面新一轮的变革 正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台风肯定要刮”,但要小一点,别伤了筋动了骨。一时间,生产厂长、技术经理走马灯似地换,久而久了,“能人”没了劲儿,员工泄了气儿。

    在业务萎缩、管理失控、企业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第三轮变革 开始了。老板找到一位行业内业绩卓着的总经理来承包公司。新人自然带领着自己的核心团队介入,进行资产与库存盘点、工作例行交接。尽管新的变革 没有了疾风暴雨似的换血,同时注重了善待员工、重整士气、以致工厂状况呈现向好的趋势,但终因出租方与承租方在利益上无法达成共识而草草收场。这时我已隐约地察觉到,企业变革需要从更深的层次来考虑利益双方的博弈。

    新世纪的元年,我又任职于一家港资企业,除了职位所赋予的工作外,还负责启动和推行ISO9001品质管理系统。具有西方管理思维的董事局明确提出“不要证书而要真正用这个系统”去管理企业,即包括工作品质在内的全面品质管理;必须达成根除企业“人治”、实现企业“法治”的目标。

这个项目持续了五年之多,虽然几经周折、多番折腾,但最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完成了董事局的目标。其间,尽管有纷至沓来的“高管本土化”、架构重组、人事变动、经营业务的重大调整,然而历久弥坚的团队控制之灵魂始终左右着公司的运营。如今企业已三十而立,管理有道、运营有方,在业内相当活跃,是真正的隐型冠军。

    投身管理咨询行业后,在与众多民营中小企业的同甘共苦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企业的“舵主”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大的隐忧是什么?“五虎上将”沙场一战便有分晓,而谁堪“白帝托孤”?匆匆人群扑朔迷离,有什么稳妥办法可以解忧?公司的过去和现在是靠老板个人威望一统江山,展望未来靠什么来保证企业永续经营呢?谁来经营呢?能否经营得好?答案已在问题中。企业管理失控、经营困难的根源在哪?汇源果汁08年沸沸扬扬嚷着“突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正是痛苦于没有核心的管理团队吗?不正是没有运行团队控制系统吗?因此,要走出管理失控的怪圈,走向永续经营的正道,必须运行团队控制系统。这就是企业永续经营为什么要坚持团队控制的根源!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推销你的梦想》
        迈克是德国一家保时捷分店的销售经理,他头脑灵活,善于出奇制胜,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招徕顾客,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可是最近半年来,由于周围新开了几家名车销售店,竞争激烈,接连几个月,迈克所在店的销售额不断下滑,迈克很伤脑筋。
    一天早晨,他拨通几个有购车意向的客户的电话,预约了前去拜访的时间。随后,他叫上一个助手和一名摄影师,带上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开着新车向第一个目标客户家驶去。
    当车开到那个叫乔恩的客户家门口时,迈克一行下了车。迈克并没有急着去敲乔恩家的门,而是在乔恩家门前屋后转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将新车开到一个适于做乔恩家的停车位的地方。随后,迈克吩咐那个摄影师给房子和车子拍照,并告诫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车与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迈克的要求,摄影师忙活起来,他从各个角度对车和房子进行取景。不一会儿,摄影师拍好了一张照片,摄影师将照片传到电脑上,通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打印机打印出了照片:只见在一栋有白色窗户的赭色房屋前,静静泊着一辆崭新的黑色保时捷,房屋前的几棵树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地面,一片树叶刚好落在新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前,整个画面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完美,不禁让人联想到照片里这一家人的安适和富足。迈克拿起照片欣赏了一番,对摄影师翘起了大拇指。这时,房屋主人乔恩出来了,迈克上前跟乔恩简短地寒暄几句,送上那张照片,然后跟乔恩道了别,一行人开着车,向另一个客户家驶去。
    一天下来,迈克带着助手开着新车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的这一举动让助手和所有的员工们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两个多月过去,迈克的店没有对新车进行过一次撒网式宣传,也没有跟竞争对手进行过价格宣传战,只是为154户有购车意向的人家拍摄了照片。奇怪的是迈克此举却换来了极高的成功率,154户人家中,有超过30%的住户预约看车,最终的成交率也极高。那些决心购买迈克的车的人,几乎都说过类似的话:“车很漂亮,也许是最适合我们家的一款车。”
    看着销售额一天天高起来,员工们都很惊讶。原来,这是迈克想出的一种聪明的促销手段,他根据有购车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张张车与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们对拥有照片里那辆车的美好渴望和联想。因为看着照片里新车与房屋完美搭配显示出的那种和谐、丰足的意境,谁不会为之心动并说服自己买下那辆车呢?迈克意味深长地说:“我推销的是车,更是在推销购车人心中那个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啊。”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