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究竟是公司的财富,还是公司最大的仇人,老板在受害前和受害后的看法想必是不一样的,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商业领域,就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有些老板之所以把老员工看的非常重,自然有他的道理,不过,这些道理往往只是老板自己的一厢情愿,若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或者是这些老员工自己的角度,估计有相当多的所谓道理是占不住脚的。
道理一:对老员工有感情
人与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长了,自然有感情,别说人和人的相处了,就是家里养个小猫小狗,时间长了还有感情呢。但是,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个双积累效应,所谓双积累效益,就是人际之间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一边在积累感情,一边在积累抱怨,毕竟,老板给员工发工资发奖金,给员工带来利益,这自然有感情,另外一方面,任何一个老板有些时候也会侵害到员工的利益,例如罚钱,批评,不给员工面子等等,这也会带来抱怨,感情和抱怨同时都在积累,有多少年的感情就会有多少年的抱怨,所以叫双积累效应,也就是说,老员工对老板有多少年的感情,就会有多少年的抱怨,所谓感情,往往是老板单方面对老员工的认为,而老员工对老板的,不但有感情,还有同样多的抱怨。
道理二:对老员工负责
在老板的创业初期,有些员工就一起加入,共同奋斗到今天,这些老员工在公司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也放弃了很多东西和机会。所以,在有些老板心里,总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些老员工,所以这些老员工即便今天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产出有限,仍然对他们很宽容,并且认为自己是在对员工负责任,甚至可以帮员工养老。
幼稚!什么对员工负责任,不是给员工一碗饭吃,而是确保员工拥有足够的自立和发展能力,不但在你的公司有发展,出了你的公司门,到处都能有饭吃,而且能吃的好,这才是对员工负责,具体的来说,对老员工负责任,不是把这些老员工都留在公司里,你给他们发些工资养着他们才叫负责任,而是让自己有足够的成长,其个人价值在某个区域内获得广义的认可,甚至要提升到为社会培养人的高度,这才是对员工负责。
道理三:老员工熟悉公司情况
按说是没错,天天就待在这里,三五年下来,对公司情况一定很熟悉,可是,这有什么价值?让员工熟悉公司情况,而且是快速熟悉情况,应该是老板要考虑的事情,按说,员工在进入公司后,应该有相应的岗位说明,公司内外情况介绍,作业流程,工作执行标准,这些工具和体系,可以让新进员工对公司情况进行快速熟悉,不能让员工自己去慢慢摸索和熟悉,这浪费的不仅仅是员工的时间,更是公司的时间资产。
道理四:老员工熟悉市场
与熟悉公司一样,天天在市场跑,那有不熟悉的道理,不过,这也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作为老板,是否有必要把市场情况形成详细的介绍资料,通过提供资料或是召开专题说明会,更加快速和有效的告诉员工,省得让员工自己去慢慢熟悉情况。第二,既然市场都这么熟悉了,会不会随之而来产生一定的市场感觉麻木?这一旦产生麻木之后,对创新意识会不会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为什么公司里很多问题很多创新机会点,多年的老员工一直没有发觉,往往是一些刚进入公司的新员工却能发现出来,往往就是因为新员工不熟悉市场,反而能有些新的创意出来。
相反,看看这些对市场非常非常熟悉的老员工,这些年又提了多少新的创意出来?
道理五:老员工熟悉客户有客户关系
做生意就是做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从业务工作的角度来说,员工与客户之间也的确保持一定的客情关系,不过,老板得想明白一个问题,这些客户关系最终是建立在谁身上的,是维系在公司上,还是维系在员工个人身上?实际情况是,当员工长期与客户相处之后,自然建立能一定的私人关系,这时候,有些员工往往就能产生一种想法:“这都是我个人的客户,是我的私人关系在维系,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才和公司合作的,是我在给公司带来生意~~”。客户是公司的客户,员工只是其中的具体经办和执行人,客户关系从根本上来看要维系在谁身上?员工的客户关系与公司的客户关系如何进行分离和分别定位?员工与客户之间的私人关系如何进行引导?这应该是老板要重新思考的问题了。
道理六:老员工积累有足够多的工作经验
法国有位叫罗曼罗兰的作家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说绝大多数人只活到三十岁就死了,因为后来他就一直在重复自己。十年的老员工,看起来似乎有十年的经验,那么,究竟是连续十年的经验,还是十个一年经验?这可是完全两回事,固守以往的经验不放手,抵触创新,打击新员工的新思想,甚至是抱着这些老经验一直做到死为止!这也是为什么新产品推广的成活率越来越低,创新活动的效果与预想的相差很大,往往都是老员工所坚持的老思想老经验在作崇~~。
人事管理的两大难题,一是没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入了解,二是持续可变性,老员工的管理更甚,我不是完全否定老员工的价值,只是建议各位老板理性的看待老员工,不要总是按照自己的一些主观想法来看待老员工,更别自己的单方面判断来取代员工自己的想法,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些感情感性的因素,而多一些客观理性的分析角度。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