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代表省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在格力电器评审的时候,其总裁
董明
珠女士鲜明的用人观点引起大家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同行业的人员,格力不选择,因为格力担心的他不能给格力带来什麽技术进步,担心在格力带走很多技术和专利。第二是曾经离开过格力电器的人,如果再回来格力坚决不要,因为他已经背叛过格力一次,难免不背叛第二次。这么鲜明的用人观点,大家都在第一时间问起,格力的人才怎么办呀?原来格力有着自己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根据各个干部的优势和职业规划,进行内部培养和历练,在不同的时间段,计划
到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历练。自己的团队自己去打造的原则,但格力并不发对派干部外出学习,也积极欢迎高端咨询公司对企业进行变革
和完善,唯有人才使用,观点鲜明而独特。
近期,我拜访过很多企业,春节前期,我去东莞某铝材厂进行授课,讲完课后,董事长组织所有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聚餐,约20人左右,围绕一个大圆桌组织探讨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和改善,也分析公司这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大概在晚餐结束后,大家都抑扬顿挫的发言完毕,我只问了一个问题,“在这个公司工作时间超过一年以上请举手”,整个讨论安静下来,只有一个30多岁的
女性
缓缓的举起那文弱的小手,并且轻轻的说,我已经给董事长递交了辞职书啦。这个时候大家都安静下来,我都能够清晰的听到大家的呼吸声,因为大家意识到谁也很难逃避这个问题“我能否在这里度过一周岁的生日呀?”,此时董事长结果话茬,红着脸说,“丁老师,我知道问题在哪里了呀?因为我过去更多的希望请外面人才来解决问题,自己并没有沉下去系统的发现问题的根源,同时没有给
职业
经理人
太多的时间呀”。晚餐自然是再不快中结束,但明显大家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
今年7月份,我带领一个企业的十多名管理层到另外一个企业去参观,中午大家在一起共进午餐,气氛融洽、和谐,中途过来参观企业的一位厂长,静悄悄、神秘秘的问了我一个问题,“丁老师,这帮人的文化都不是很高,为何把企业的现场和质量管理的这么好呀?”,我笑着问了被参观
企业管理
者一个问题,工龄超过八年以上的请举手,刷刷、刷刷,全部举起手来了,个别人员补充说,我有十一年了呀,我有十年了呀。组织来学习的企业董事长也意识到人才稳定的关键,企业管理和技术沉淀尤为关键,最后肯定是选择跟我们佛山高胜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作,我们在合作前期,就给其一直灌输,人才的稳定及员工的稳定是企业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不要在员工的吃喝住行上节省费用,应该激发员工的智慧,带领大家一起去创造价值,这才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现在这个组织参观企业的董事长,正在积极践行这个观点。
以上两个案例皆暴露用人观点,有着这种观点的企业家,在顺德也是比比皆是,大家都希望花高薪请1-2个副总或营运总监进行企业内部变革
,或者去请在大型企业呆过一段时间的职业经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因为最需要变革
的本身就是董事长自己,董事长本人不主动进行变革,企业哪里能够进步,故笔者根据对珠三角企业进行辅导和调研的情况进行总结,对发展中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人才稳定上提出三点建议,供发展中的企业家参考。
第一,中基层人才立足企业自身培养,一个部门经理,一个仓库主管,一个采购经理,企业都还要挖空心思去挖墙脚,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了五年、八年,连这些中层的部门经理和技术骨干还要去挖墙脚,说明企业经营这么多年忽视了人才的培养,没有建立机制,招聘一个部门经理,来的时候说的很好,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法改变董事长过去错误的理念和文化,无法带领下属走出这个误区,中层管理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这样企业不是黄埔军校,充其量只能算一个高三复读班,毕竟复读能够考上清华和
北大
的寥寥无几,所以我们企业家要学习格力电器培养人才的机制。当然研发专业人才和
财务高端人才,自身比较难培养的情况下,笔者不反对去高薪聘请。
第二,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动机要健康,笔者在推进
项目管理
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的管理只是约束和监督,每个部门存在的唯一目地是监督另外一个部门,互相之间的监督和约束,自然造成了效率低下,你想企业办公效率都那么差,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开发效率不言而喻,故笔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一直强调,企业管理的真实,并且唯一的目地就是创造效益,要想在市场中创造效益,那就必然要客户满意,企业内部建立制度和机制的唯一宗旨那就是客户满意,如果要想客户满意,企业董事长要做到的是激发管理者的智慧,让管理者在健康的环境下去创造价值,而不是不停地建立制度和监管,任何健全的制度,只要被约束者心态不健康都有着无数的漏洞和空间。故,作为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要把企业的管理重点拖回到企业的原点,那就是时刻关注客户满意。
第三,就是企业留人机制健康化和常态化,笔者在辅导企业管理改善过程中,部分企业也建立了一些留人制度,建立工龄工资,对一线员工有些用处,对中高层管理者失去了意义。建议企业的留人制度和企业的激励制度一起考虑。有的企业发展一年比一年好,每年年终奖金发放期间,大家沉浸在一片痛苦之中,因为大家都以为自己可以跟企业老板一起分享企业成长的喜悦,最后只有老板一个人喜悦,大家在痛苦中反思,在反思中痛苦,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企业与干部共同成长的机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否是把干部和员工稳定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如果把关注员工满意度和关注客户满意度一样来抓,企业的发展不言而喻。这一点,顺德无沙工业区的“三胜电器”做的非常好,企业创始人始终把员工稳定放在第一位,每位员工的离职皆进行面谈,不但是挽留,更重要的是发现流失的原因,便于内部管理的反省和完善。
今年国内需求的萎缩,出口竞争的白热化,招工难不但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的问题,珠三角的企业创始人和管理者,一定要把关注员工满意度当做客户满意一样来抓,这样的企业才有希望,才有未来。只有干部和员工稳定了,只有干部和员工的智慧激发出来了,一个企业想不成长都很困难。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