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论语》先进第十一篇第二十三章: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公元前484年,颠沛流离的孔子在68岁高龄被自己的祖国鲁国迎回国。归鲁后,鲁国政府聘请孔子为鲁国“国老”,类似于现在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职。鲁国君臣以及在鲁任职的学生都请孔子做政治指导。孔子也不断把自己更多的学生推荐给鲁国政府,一时间鲁国政府的很多“公务员”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季氏族人季子然有一次向孔子发问:“仲由和冉求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呢?”孔子略作惊讶地说:“我以为你会问些别的(高深)的问题,哪知你只问仲由和冉求两个人啊!所谓大臣,是能够以大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宁肯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踏踏实实干活充数的具臣罢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绝对服从吗?”孔子说:“正当的事情,服从是必须的。若要杀父亲和杀君主这样的事,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以道事君还是以色事君

  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真正的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们有理想、有原则、有抱负,无论辅助哪一个人或组织,也都会促使这个人或组织,向理性的标准、理想的主意以及仁道的思想上推进。假使对方违背了自己的处事原则却仍然不听自己的意见,他们宁可辞职也决不会为了小利而妥协、丧失自己做人的原则。这才是“大臣”的风骨,不是为了所谓的地位、功名富贵等而去行“大臣”之事,变成“以身事君”或“以色事君”。

  曾几何时,儒家学说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政治论调。由此开始,中国的官僚体系也由培养“以道事君”的大臣演变成培养“以色事君”的奴才。到现在,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就业,竟可以丧失一切原则。中国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大学生纷纷奔向公务员岗位,为了这个“小臣”的职位,削尖脑袋,四处送礼,以求闻达于显贵。在企业界,为了获取一份好的职位,可以去上野鸡大学,买假学历,甚至有的女孩子还要陪招聘男领导睡觉,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了潜规则。

  听人讲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三个人去一家公司应聘高管,公司负责人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一加一等于几?”第一个应聘者想都没想,很干脆地回答:“当然是二喽。”公司负责人直接告诉他,你落选了;第二位应聘者想了半天,小心翼翼地回答:“应该是除了二的其他数字吧。”公司负责人沉吟半天,没有表态;第三位应聘者,点头哈腰地回答道:“您说是几就是几。”公司负责人大悦,说道:“公司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才。你明天可以来上班了。”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故事,官场更是如此。

  现在的很多官员没有搞明白,究竟是在以道事君——如同明朝清苑县知县唐成为了秉持自己的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而同当时的总理严嵩斗智斗勇;还是以色事君——自己的领导喜欢什么就说什么做什么,而忘记了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做官,从“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

  历史上的那些臣子

  翻开中国的历史,尽管历代朝廷变迁更迭,但高级管理者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七种:名臣、大臣、忠臣、奸臣、贤臣、佞臣、具臣。

  名臣最难做,几千年来名垂千古的或许只有诸葛亮、王守仁、曾国藩等屈指可数的几人。他们名望与实干兼具,但后世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次者是大臣,宦海沉浮依然不离治国之正道。何为大者?胸怀大,格局大,眼界高,正如宋代名士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宋朝的大臣,范仲淹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是为了追随道,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身前身后事。

  再次之,忠奸贤佞之臣,都是相对比而言,真真假假,只有留待历史公论。但凡忠奸贤佞之臣,大多私心太重。忠臣和贤臣,由谁来定义?当然是自己标榜的。所以,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极其讨厌所谓的忠臣和贤臣,认为他们或许是最大的奸臣和佞臣,是乱国之人。可即便是奸臣、佞臣,也都是颇具才学之辈,如宋朝大奸臣蔡京,文采斐然,其书法不逊于颜柳。还有明朝大佞臣严嵩,也是七巧玲珑心。如果没有足够的智商与才能,如何能入得了皇帝的法眼,如何能竞争得过所谓的忠臣?只不过一类是假君子,一类是真小人罢了。所以,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中,主角包龙星的老爹在临终前告诫包龙星:“清官只有比贪官还奸,才能斗得过贪官!”

  具臣,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历史长河中,不一定有名气,但是他们绝对忠诚、绝对尽职尽责,但不会绝对服从。孔子认为仲由和冉有,只具备做具臣的资格。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具臣是谁?首推海瑞。海瑞严格按照规定办事,禁止各种名目的乱收费,并带头拒绝“陋规”和“常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国家机器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他们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或许没有名臣那么高风亮节,或许没有忠贤臣那么清白无私,也没有奸佞之臣那么阳奉阴违,但他们踏踏实实,正如《西游记》中的沙和尚,任劳任怨,绝不做昧良心之事。

  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臣子

  在我们的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为企业老总,你是否想过,在你的小朝廷里,哪些是名臣?哪些是大臣?哪些是忠奸贤佞之辈?哪些才是具臣?

  不要奢望名臣,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臣往往会让你难堪,譬如唐太宗时的魏征,经常惹得李世民愤愤不平。忠臣与奸臣是相互依存的,贤臣与佞臣是相互对应的,这些所谓的分类全在企业老总的内心,你爱听真话,身边的忠臣与贤臣就多;你爱听好听的话和假话,身边的奸臣与佞臣就多。而具臣,往往是支撑起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还有一些企业老总喜欢招收一些能吏。在他们看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能吏往往特别能帮公司赚钱。但这样的企业掌舵者恰恰需要自省,你是否驾驭了能吏。就如《三国演义》中,乔玄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很多企业之所以很快消亡,往往不是能人太少,而是能人太多。能人多,给你的希望就多,会让你的欲望很强。而当你的欲望与能力和资源不匹配的时候,你的公司就会分崩离析,这时,这些能吏很可能就成了乱世之奸雄,开始占有你的财富,替代你的位置。

  优秀的企业家,应该能够让企业小环境成为盛世,让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具备奸雄潜质的人成为能臣,能够让忠贤之臣成为具有大胸怀的大臣,让普通的员工成为具臣。所有的臣子之间,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关键取决于领导人本身的认知以及搭建的企业架构。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土壤和环境,就生长什么样的生物。这就是生态平衡。

  不要以为西方的管理多么先进,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如何让团队成员千心万心变一心,让大家愿意奉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形成合力,不断实现既定的企业目标。

  而如何做到这些,就看企业领导者对自己臣子们的定义和要求了!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