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摘录,原文见张松辉著《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再版)
(一)“小国寡民”理想是人类经过文明发展后对自然的自觉回归
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生产力极度落后,人们的文化水平非常低下。而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因为在“小国寡民”的社会里,还有舟船、甲兵、文字等先进的东西,只是不去使用它们而已。我过去阅读老子这段话时,总有一个疑问:既然“不用”,为什么还要提出“使有什伯之器”、“有舟船”、“有甲兵”?这个疑问在我心中已经存在了近二十年,最近我才突然感到:老子所描绘的这个社会并非我们常说的原始社会,而是经过一定文明发展后再自觉地向自然生活回归。人类的初期阶段,没有车船、甲兵等什伯之器,也没有文字,后来人们发明创造了这些东西,人类把这些东西制造出来后,当然是为了使用它们。使用一个阶段之后,又发现使用这些东西给自己带不来多少幸福,反而添了不少麻烦,于是又自觉地把这些东西放置在一边不再使用,重新回到结绳而治的纯自然生活状态。这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没有什伯之器和文字可用,过纯自然生活——发明了什伯之器和文字,过所谓文明生活——虽有什伯之器和文字而不用,重新恢复纯自然生活。
通过这一过程的显示,我们不难明白,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社会,不是蒙昧落后的原始时代,而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对所谓文明的抛弃和对自然的回归。“小国寡民”是一种看似原始社会、而实际属于文明形式更高的社会。
(二)“小国寡民”主张利大于弊
第一,关于反科技文化。
我个人一直认为,地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模样,之所以能够养育出这么多的生物,是因为它的内部的各种物质以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所发出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而今天的人们为了私欲,淘空它的石油,挖光它的矿藏,甚至还要抽尽它的气体和水分,简直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总之,人的行为正在破坏地球的原有结构。我们不妨也来一个比喻,整个地球犹如一座搭好的积木建筑,石油、煤矿、天然气等等,都是这座积木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靠、相互作用,一旦我们抽空了其中的某些部分,整个积木建筑就会失去平衡,最终导致它的坍塌。当人们将来发现这一点时,再想用已经被消耗掉的石油、矿石等等去填补地球,大概已是不可能的。人类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停止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他们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一起毁灭。可能不少人会认为我的看法是幼稚可笑的,但我总认为幼稚之人的直觉有时比成熟之人的严密分析更为正确。
第二,关于封闭式的生活。
老子受到批判的另一主张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根据我的理解,这一主张的目的有二,一是可以避免摩擦和战争。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就因为边界上的两家小孩子争采桑叶而打了几次大仗。二是避免攀比心理。国与国之间在各个方面肯定会有差异,一旦交往,这种差异就不可避免地会引来竞争,竞争的结果自然是科学技术的无止境发展。也就是说,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们避免攀比,能够保持人们心理的平衡,保证相对的社会稳定。
(三)“欲壑难填”的人性使科技无法为人类带来预期幸福
(略)
(四)“小国寡民”可以推迟人类衰落
大同时期:我们这里说的“大同”,与儒家的大同理想并不一样。儒家的大同社会强调的是伦理的和谐和道德的美好,我们讲的大同重点在强调民族种类和思想文化的同一性。历史不会停止前进。按照我们的推测,大和的下一步,就是大同。因为融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过程,人类不停地融合下去,融合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从理论上讲,其融合的逻辑结果必然是有那么一天,在这个地球村里只剩下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虽然在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里,也会有争论,但充其量属于“小打小闹”。一个民族的昌盛,一种文化的繁荣,除了其内部的原因外,还要靠外部的激励。什么时候有百家争鸣,什么时候的思想文化就会繁荣,反之就会沉闷衰落。鹿与狼的关系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⑤] 。
衰落时期:所以我们担心的是,当地球上真的只剩下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时候,竞争没有了,争鸣也没有了,那么这是否会成为人类衰落的开始。中国有句古话:“物盛则衰。”整个人类和文化融而为一的时候,可能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鼎盛点,而这个鼎盛点刚好又是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追求的文化大融合、大同一究竟是人类的幸事,还是人类的悲哀?
我清楚地知道,本文的观点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现实中(至少在当今的现实中)无法实践,因为人类是不会满足自己的欲望、因而也不会停止自己寻求幸福的脚步。但我想:当大家都在为寻求幸福而匆忙奔跑的时候,如果提醒一下他们“当心脚下”,也未必没有必要。
[①] 本文发表于《道学研究》2003年创刊号。因为本文的观点争议比较大,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看法,文章发表以后,我又不断加以补充,以至于文章的篇幅比发表时有所增加。
[②] 见《国语·周语下》,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4-25页。
[③] 柳宗元《天说》引韩愈的观点,见《柳河东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155页。
[④]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就提出这一问题,主张用鼓励白、黄、黑各色人种通婚的办法,以消除种族和民族的差异。
[⑤] 据说有养鹿者,为了鹿的安全,把养鹿地区的狼群全部消灭。其后,他的鹿群因没有危险,除了吃就是睡,结果鹿群体质蜕化。后在专家的建议下,又引进狼群,这些鹿群为躲避狼群,增加了活动量,从而又恢复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