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0日    界面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企业文化发展停滞,公司业务也会受到影响。

受人口老龄化和零工经济影响,许多企业正遭遇人才危机,熟练工人短缺,员工跳槽率大增。当人才在雇佣市场占了上风时,雇主就需要加大人才招聘和保留方面的投资,否则他们的优秀员工将可能被挖走,而且更难找到同样优质的替代者。

也正是人才的短缺促进了“企业文化”讨论的流行。极具魅力的企业文化就是公司在雇佣市场的好招牌,优质雇主将更有机会在人才争夺战中获胜,比如有成千上万的求职者渴望为谷歌和苹果工作。相反,糟糕的雇主品牌也可以让一家公司损失惨重。

公司文化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领导层不让其与时俱进。留恋于早期的成功,领导者们固守创立之初的企业文化。然而时代变了,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尽管它在当初可能适合需求,但已经不能跟上不断改变的员工基本需要,而这会事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每位公司领导人需要紧抓两件事。首先,随着公司的成长,需要针对市场、资源以及资金等问题来考虑调整公司的管理架构。其次,企业文化也需要随公司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微软董事长John Thompson有25年IBM的工作经验,他曾在《财富》的采访中表示,即使是企业巨头,当其失去垄断地位,必须面对来自众多小型灵活企业的竞争时,也需要改变步伐和调整节奏。

“郭士纳(Lou Gerstner)接管IBM时,IBM昔日的垄断优势已不复存在,几乎各业务领域都有来自新对手的竞争。这时就需要有一个领导者站出来,果断指出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哪些行为值得嘉奖,而哪些行为必须进行惩罚。而郭士纳带来了这种紧迫感,而这种东西恰好是当时IBM缺乏的。”Thompson说。

如果你的公司越来越难招纳和留住优质人才,并且出现了以下迹象,就意味着你的企业文化亟需改造了。

许多人开始公开抱怨雇主。

公开批评雇主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当一个员工选择向世界公开公司企业文化的负面时,就说明他已经相当失望了。如果这种现象只是发生一次,还可以被解释为遭遇心怀不满的前雇员报复的偶然情况。然而一旦像Yelp公司一样被许多人攻击时,人们就会认为其企业文化确实存在问题了。

最近,两个Yelp前雇员在博客网站中公开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在被解雇的当天,一位员工给Yelp的首席执行官写了一封公开信,戏剧性地详细列出了住在旧金山时她所面临的个人挑战,以及如何努力靠她的过低工资生存。另一个员工是单身母亲,在男友遭遇事故进医院后,她无薪停工了3天去照看,结果也被解雇,她还详细描述了在Yelp工作得不到看好的诸多细节。即使这些员工讲述的故事片面而充满了个人偏见,无论Yelp试图分享多少另一面的故事,公司仍然会被看作有问题的雇主。

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喜剧或新闻的关注主题。

Hubspot的一名前雇员就吸引了许多关注,他撰写过许多批判公司企业文化的文章,其中还有一篇发在了《纽约时报》。此外,他还成为了HBO热门电视剧《硅谷》的编剧之一,这部剧也取笑了Hubspot企业文化中的很多点。而这不是影视剧第一次关注企业文化,《办公室》这个节目也曾给传统过时的办公室带来了巨大影响。因为当人们看了这些取笑他们工作环境的内容时,观念也会发生改变,不再着迷于老一套。

一些最好和最聪明的员工已经逃离。

当雇主开始意外地失去一些核心员工时,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即使他们表示离开是因为有一个无法拒绝的录用机会,也是公司的企业文化有问题,才让他们更容易选择离开。

公司“有趣”事件的出勤率正在下降。

在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消亡时,所有的职工业余聚会、午餐聚会和外出郊游这样的活动都不再那么吸引人。团队建设参与率下降的背后是员工兴趣和动力的丧失。

办公室的好福利不再那么受欢迎。

当桌上足球、咖啡机、按摩椅这些设施使用情况不如从前时,可能就意味着员工正忙于悄悄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了。忽略福利让员工觉得自己不是被这些免费事物铐住的人质,这样他们离开得也更轻松。

要想制定策略恢复和加强一个脆弱的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做的是找出员工觉得自己与公司不同步的地方,让他们评估当前企业文化与业务目标之间的脱节之处,从而发现哪里需要做出改进。比如给现有员工做一次净推荐值调查(Net Promoter Score,简称NPS),试探员工向亲友推荐自己公司的意愿情况就算一个好的开始。

一家企业的文化不是一夜之间就可能改变的。Thompson认为,文化的改变更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持久性以及这些影响力所具有的前瞻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细小行为的改变也是企业文化的改变。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