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王学秀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说起这个题目,是因为在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少有人关注“员工需要”的问题,而大部分是在讨论:我们的企业需要怎样的文化?因此,在具体谈这一话题之前,我们首先想弄清楚一个问题:企业文化到底是谁的文化?

    这样的提问可能有些无聊。企业文化当然是“企业”的文化了!但是,“企业”又是由谁组成的呢?当然是“企业的人”了!那么,“企业的人”包括哪一些呢?当然是包括“全体人”了!这“全体人”当中谁占多数呢?当然是员工占多数了!好了,说到这里答案可能就出来了,就是在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中,领导者只提出了满足了自己的和企业的需求,比如要用某某思想和某某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云云,而没有更多考虑员工的需求。我们知道,在市场上,哪怕最愚蠢的经营者也知道,自己的产品要得到顾客的认可,需要首先观察顾客的基本需求。而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事情,与市场行为相比,很多时候是很弱智的!这或许就是许多企业文化建设失败的真正原因了。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了解员工对文化建设的需求,而不是只按自己的意愿设计文化、“灌输”文化,是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那么,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有哪些需求呢?在一次企业文化的调研问卷中,对于“您认为员工存在的主要困惑是什么”的回答中,有33%的员工选择了“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21%的员工选择了“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15%的员工选择了“工作缺乏目标”、12%的员工选择了“没有将合适的人计划 在合适的位置上”、11%的员工选择了“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员工的需求包含着待遇问题、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问题、成长前景问题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或许就是“员工希望的企业文化”的答案。

    先看待遇问题。毋庸置疑,绝大多数的员工到企业工作,不是奔着热爱你企业来的,是奔着收入来的。因此,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就是企业文化首先是与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人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是用来教育员工提高思想觉悟、加强职业和责任意识、增强公司凝聚力的,这没有错。但是,关键问题是,我们要依靠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加强?仅仅教育大家就行了吗?试想,在“周扒皮股份有限公司”,教育再有效,能提高高玉宝们的干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企业是一个赢利组织,是一个利益的集合体,如果舍弃了对利益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设计,不能在员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上持续提升,企业文化会有用吗?科瑞集团总裁郑跃文先生曾经有一个观点:“一个企业要获得持续的成功,有两条十分重要:一条是企业要有恒产,二是员工要有恒心。”在实践中,要让员工对企业有恒心,首先是他在物质利益上的基本满足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确定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确定性”或者老是被“不确定性”所困扰,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好员工。

    再看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的问题。做学习 时我经常请大家协助做一个试验,就是故意在物质利益和组织氛围之间设置一个两难选择,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参与试验的人在这两者之间往往很“纠结”。虽然其中的大部分人将收入作为最重要的选择,却经常会有人说:“等我挣够了钱,再回到您这个收入不高但氛围很好的企业来。”这也就是我们很多人日常经常说的,身体累不怕,就怕累心啊!因此,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和人际关系,是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在管理实践中,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的建设,依靠制度与沟通两个方面来解决。企业的制度与受制度规范的员工的工作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制度好了,员工认为在这样的制度下自己可以多劳多得,自然会积极努力地去工作;如果制度出现了问题,员工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各种工作场合下“躲避”着制度对自己的约束,同时会产生抱怨、牢骚、消极怠工等工作行为。因为我们察觉到,其实几乎每一个员工都是想在公司好好工作、多挣钱的,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要不是制度出了问题,要不是沟通出了问题。

    而沟通方面的问题,是因为大部分企业坚持自上而下的“管理”,而缺少自下而上的平等谈判与交流沟通。很多企业领导日常对员工的“管理”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的领袖对待群体的三个方法: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将自己的想法和企业的想法通过不断的“宣传”与“教育”,力图强行“贯彻”。但是,通过对一些企业(无论是怎样的所有制)的简单考察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员工在“执行”企业的“政令”时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我们老生常谈的执行力啊、责任心啊、主动性啊,等等。之所以出现了问题,很多时候往往是员工感到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引发的。因此,我们其实不应该仅仅看到西方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些敬业的态度,其实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带着善意的平等的沟通带来的。

    最后看员工成长问题。上面问卷中的工作目标、合适的岗位和反对“论资排辈”等都可以归结为员工成长方面的困惑。许多企业的文化手册里都提到“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这样一个观点。这其中我们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是没有错的,但是,这两者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企业成长了,员工就一定能够得到成长吗?企业的成长依靠什么?如果没有员工的成长,企业是否会持续稳定成长?我们都认可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这样一个观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确立这样一个观点:企业的成长,是员工成长的累积过程,或者说,只有员工的成长——自由与全面的发展,才有企业的成长?

    如果回答肯定的话,那就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其实说到底,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成长是一回事儿,其中的区别是,你把员工看做企业成长的工具,还是目的。

    汉武帝时,大臣徐乐上书说:“天下之患,在土崩,不在瓦解。”他认为,“瓦解”就是像“七国之乱”那样的事情,只要百姓生活安定,不跟从,就动摇不了天下的根基。而“土崩”犹如陈胜吴广起义,以匹夫之勇引领天下汹汹,这是最危险的。徐乐说,造成“土崩”的原因是,“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坏而政不修。”看了这个故事,再想想现实中许多企业领导不顾企业的真实情况和员工的真实需求,在文化建设中一味地设计、教育、学习 、“宣贯”,真的让人为之汗颜!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