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企业内部都存在一份或大或小、或精美或普通的文化内刊。仔细留意一下这些不同企业的内刊内容,我们会发现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
办企业内刊,与办企业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各自的目的和作用不同罢了。一本好的企业内刊,不仅可以凝聚企业员工的士气,而且可以发展和开拓企业员工的才气;不仅可以给员工一个很好教育与交流的平台,而且给企业向客户交流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内刊文化,来反应整个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为,内刊宣传,只要内容合乎时宜,一方面企业宣传成本低,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建立企业与员工、客户三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办内刊绝不是东施效颦的办着玩。有些企业发展几年后,有点资本可以折腾了,就要求向别的企业一样也搞个内刊来玩玩。玩不要紧,但是连办内刊的内容都不知道怎么写,一味从网上随意摘录一些下来,装订成册,封面加个企业的LOGO,就算是本企业文化的宣传体了。这样东施效颦的企业,本身就没有多少文化素养,又何必浪费员工的血汗钱呢?
企业内刊不是任何企业都需要,但是要做这个东西,那么企业领导是必须要清楚做这个的目的和用意是什么,不然就没有必要学人家装斯文。一些企业老总,为了展示自己的文采,不管稿子如何,还希望来个总经理致辞,结果是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顺。不但毁了自己的形象,而且也毁了企业的形象。
办内刊不是向领导汇报、交差。有些企业老总要求办内刊,也是就凑合几个闲散人员,来计划 岗位做点事情。于是,这些人也明白老总的良苦用意,为了完成好这个光荣的差事,而东拼西凑一本企业的册子。既完成了老总的指示,自己也觉得对的起那份薪水,反正是事也办了,出来的画画册子,感觉在老总那边还是能够交差的。应付心态,在一个企业内刊上面反应的最直接,也最形象。这不是为企业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而是为应付老总而做“文化”。
办内刊也不是单纯企业新闻和几篇不痛不痒的文章和图片堆积。一些内刊,表面功夫做得简直了的,封面用铜板纸加膜,内页用128g铜板纸丰满厚度,给人拿到手中感觉档次却是高档。但是,这仅是表面上的高档,禁不住有心人细看。只要一细看,你会发现,企业的舍得是多么舍得,但是内容却是一塌糊涂。简单堆积图片和文字,把一幅幅昂贵的纸晒满为原则。既没有读的兴趣,也没有值得读的内容。只能用来垫东西还蛮不错,有厚度,而且纸张又好。
办内刊更不是自夸自吹、招舞炫耀的平台。有些内刊翻开以后,基本都是表功、自吹自擂的文章。什么在几月份我公司又荣获什么什么奖项;在什么时候公司某某经理或老总又被评委什么什么了;产值又上升多少了;集体员工又在什么地方游玩了;等等。一些对客户来说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内容写个没完没了。这就是在向公司高层领导的一个表功薄,表好的事情,没有任何企业文化内涵体现。
内刊建设需要企业文化内容的锤炼与升华。内刊建设好的企业,我们会发现,其内刊不单是员工或客户的读物,更是吸引了一批不是企业范畴的读者来关注。这样的内刊,文化内容建设,完全是按照一个精美内刊杂志的风格来建设,不仅栏目分类详尽,而且文章质量要求非常高,有看点,也有宣传点。有些企业总是喜欢在一些装饰很华丽的杂志上做宣传,还不如把自己的内刊花功夫做出来,还省去不小的一笔宣传费呢。对企业文化的宣传是潜移默化的事情,但是要能够吸引客户和读者,关键在于编者对企业文化与内刊内容的认识和提炼程度有多高。
没有下功夫锤炼,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这个企业本身不会得到更好的介绍和宣传,同时对企业来说还有很大的负面效应产生。弄不好,就被客户误认为是企业垃圾处理掉。
内刊建设也需要编者对企业文化深度的理解与深挖。内刊建设绝对不是找几个不懂刊物建设的人就可以把内刊做深做透的。一方面企业内刊需要有自己本身的形象和宣传目的存在,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这些内容。简单的表功、自吹是毫无价值的。必须是对刊物建设和企业文化有较强理解能力的重要人员来进行。一些领导只管把自己的大名加在上面,但是不考虑加这个大名的分量和意义。要是办得好,人跟着沾光;要是办不好,人就只有挨骂的份了。
内刊建设是对企业文化的深挖和创新。因此,在内刊内容编辑上面,一定要通过各种创新方式来映射企业文化。直白的陈述会让人反感,简单的拼凑会让人觉得幼稚。惟有对企业真正负责的态度,才能把一个精美、实用的内刊呈现在读者和客户面前。
内刊建设更需要给客户展示一个别具一格企业形象。不同企业的文化宣传点是不一样的。同时,不同企业在内刊建设方面的设计也是不一样的。因为,除了在公众媒体上面进行企业形象宣传与包装以外,企业内刊是最能充分展示企业形象的一个载体。要利用好这个载体,那么在内刊内容和版面设计方面,就需要内刊编辑者们多下功夫领会。适当地变更自己的版面风格,可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内刊建设同时也要传递一种社会责任和企业良知。内刊既然是一个企业宣传自己的载体。那么,载体上面更多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企业良知,是企业赢得更多客户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把企业的立足高度树立起来了,那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才能在这一高度上,向前迈进。而内刊,也才能更受社会和客户的认同。单宣传企业怎么怎么样,而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不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多少印象的。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