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哈佛管理评论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人都是有欲望,写下这句话我是比较坚定的,有人可能会说那些吃斋念佛的和尚没有欲望吧?他们也是有欲望的,他们求的是心灵的安静,这不是欲望吗?我们的欲望更为实际一些,拿多点钱,所以我们在找工作时大都以待遇论企业,那家企业的待遇好点(钱多一点)就选择那一家,但是随着员工进入企业的时间越长,物质欲望不断膨胀而企业无法跟得上膨胀的步伐的时候,员工对企业的不满就会增加,我相信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永远都处于高速阶段,肯定有一个稳定期,而稳定期对员工而言,晋升的机会少了,加薪的幅度小了,原来一年加几百,现在一年加几十或者不加,这种落差有多么大呀,眼看着以前的同学一个个开宝马,住豪宅,你的心里会开始着急,心里不免浮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的想法越加强烈,最终因为欲望的扩张而跳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近几天接触到一个国企的员工,据她说已经在该公司做了十几年了,一毕业就进去,而且她还是他们部门最年轻的,还有做四十年的,相信这种情况在国企待过的人都不会觉得奇怪,我也在国企待过,也见过在公司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员工,以前我们还说是因为金饭碗,但是从现在看在一家公司干十几年以上,而且这些都没有流动过,那确实比较少见了,我一直在想,相对而言国企的流动率似乎比民企、外企要低,有没有比较特别的原因呢?综合我自己待过的经验,我觉得国企可能在企业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第一,工作环境,国企的工作环境大都比较宽松,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可能只有一半多一点的时间在干活,这种工作环境是很宽松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国企是温床的缘故,进去了的人很容易就被温床所同化了,在这一点上我自己是有深刻的体会的,曾经从国企跳出来开始非常不适应台企的工作,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适应过来,我的员工也有在国企待过的,刚入职时也是非常不适应,工作节奏明显慢很多拍,这种工作量让待在国企的员工觉得上班是件舒服的事,尽管工资不太高,但贵在稳定和舒服,不到企业破产或工资发不出员工离职的就很少;

  第二,等级观念,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组织架构,但是在国企上下级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分界,我曾经的一位领导就像我们的同事一样的干活,不干活的时候我们也说一些新鲜的事,所以这种等级观念就弱很多,不像外企,上下级等级森严,界限分明,没有太多的私人感情可讲;第三,意外的收获,在国企待过的人都知道,国企的福利很丰富,一年下来只要是节日都会有意外的惊喜,什么购物卡、粮油、煤气卷和现金等等,这些都是不定量不定时的,而其他企业一年下来就是闭着眼睛都知道这一年可以拿多少钱;第四,组织活动,我曾经读书的学校是企业办的,该企业在每一年有团委组织的活动非常丰富,什么辩论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征文、卡拉OK比赛、义务活动日、体育比赛(篮球、足球、乒乓球、赛跑等)等等这样的活动都非常的多,大大地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也给了员工一个展示自己的另一个舞台。谈起国企,很多人会提出国企有很多积弊,这个不假,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积弊,只是多少而已,但是每个企业也都具有各自的优点,我们不能忽视别人的优点,而放大缺点,该学习的还是要学习。

  我接触过各种企业的人,大家在聊到各自的公司时,都是谈工资,基本没有谈精神文化,这与我们现今的生存环境是有关系的,但是从近几年的各种渠道在倡导优秀企业文化这样一些话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很多企业正在努力塑造员工满意的企业,而这种满意不光光是物质满意,还要精神满意,从员工对企业物质文化的认同逐步转化了对企业精神文化的认同。

 员工的欲望会随着年资的增加而增长,这个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的,我们不能否定员工的这种欲望的正面性,因为我们站的角度不一样,但更应该由此理解员工欲望的需求,作为企业来讲,一味的提高待遇只会徒增人力成本而减少利润,这样也不会减弱员工欲望的增长速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满足员工物质欲望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生活去提高员工的欲望层次,将物质欲望转化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那么我想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肯定会加强,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在一个宽松和有激情的企业,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受到尊重。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推销你的梦想》
        迈克是德国一家保时捷分店的销售经理,他头脑灵活,善于出奇制胜,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招徕顾客,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可是最近半年来,由于周围新开了几家名车销售店,竞争激烈,接连几个月,迈克所在店的销售额不断下滑,迈克很伤脑筋。
    一天早晨,他拨通几个有购车意向的客户的电话,预约了前去拜访的时间。随后,他叫上一个助手和一名摄影师,带上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开着新车向第一个目标客户家驶去。
    当车开到那个叫乔恩的客户家门口时,迈克一行下了车。迈克并没有急着去敲乔恩家的门,而是在乔恩家门前屋后转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将新车开到一个适于做乔恩家的停车位的地方。随后,迈克吩咐那个摄影师给房子和车子拍照,并告诫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车与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迈克的要求,摄影师忙活起来,他从各个角度对车和房子进行取景。不一会儿,摄影师拍好了一张照片,摄影师将照片传到电脑上,通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打印机打印出了照片:只见在一栋有白色窗户的赭色房屋前,静静泊着一辆崭新的黑色保时捷,房屋前的几棵树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地面,一片树叶刚好落在新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前,整个画面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完美,不禁让人联想到照片里这一家人的安适和富足。迈克拿起照片欣赏了一番,对摄影师翘起了大拇指。这时,房屋主人乔恩出来了,迈克上前跟乔恩简短地寒暄几句,送上那张照片,然后跟乔恩道了别,一行人开着车,向另一个客户家驶去。
    一天下来,迈克带着助手开着新车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的这一举动让助手和所有的员工们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两个多月过去,迈克的店没有对新车进行过一次撒网式宣传,也没有跟竞争对手进行过价格宣传战,只是为154户有购车意向的人家拍摄了照片。奇怪的是迈克此举却换来了极高的成功率,154户人家中,有超过30%的住户预约看车,最终的成交率也极高。那些决心购买迈克的车的人,几乎都说过类似的话:“车很漂亮,也许是最适合我们家的一款车。”
    看着销售额一天天高起来,员工们都很惊讶。原来,这是迈克想出的一种聪明的促销手段,他根据有购车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张张车与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们对拥有照片里那辆车的美好渴望和联想。因为看着照片里新车与房屋完美搭配显示出的那种和谐、丰足的意境,谁不会为之心动并说服自己买下那辆车呢?迈克意味深长地说:“我推销的是车,更是在推销购车人心中那个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啊。”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