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谷秀军 金融时报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人民银行县(市)支行领导班子成员党校教育学习 试验班第二期日前在京结业。据记者了解,加强央行县(市)支行领导班子党校教育学习 ,是人民银行党委关于加强央行基层行建设的一项重要决策,举办人民银行县(市)支行领导班子成员党校教育学习 试验班,是认真落实这一重要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期学习 班。 那么,集中学习 让这些来自基层央行的领导者们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收获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人行成都分行温江区支行行长卫强、人行济南分行淅川县支行行长范金定、人行南京分行太和县支行行长齐彬。

  “一句话,受益匪浅。”面对记者的提问,齐彬的回答很干脆。

  齐彬告诉记者,在今年初的第一期县(市)支行领导干部进修班上,他聆听了总行及党校领导的报告,汲取专家教授的研究精华,相互切磋交流,参加考察,受益匪浅。回去后,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提炼和总结,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学以致用,大胆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央行的公信力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范金定也深有同感,他说:“授课的教员来自各个层面,既有中央党校教授、总行、大区行领导,也有中心支行领导、县委书记。授课内容针对性强,实实在在地给我们充了‘电’、加了‘油’,现在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

  人民银行县(市)支行作为最基层行,在中央银行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有效履行其职责是中央银行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形势下,更需要提升基层行领导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县(市)支行自身建设的科学发展和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通过学习,我感到县支行只有深化变革 ,不断创新,积极履职,才能适应新的形势。现在我对县支行的长远发展充满了信心。”卫强告诉记者。

  范金定说,经过一系列学习,学员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履职能力、思考观察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使命感、责任感都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员们在老师们的引导和教育下,经过激烈辩论、深思之后,统一思想,达成了共识。大家认为县支行大有作为。大家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县支行是人民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银行工作基础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者,是金融稳定的促进者,农村金融服务的组织者,是农村金融体制变革 的落实者和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是人民银行基础信息的集散地和神经末梢,在我国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通过学习对县支行工作的促进在哪里?对此,卫强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抓好县支行全面工作上思路更清晰了,点子更多了。回到县里半年多时间,他在强化基础工作,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加强支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合理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岗位,完善工作机制。

  范金定说,回到岗位后,学习的指导实践效果明显。在工作中信心倍增,他写了一篇《应当充分发挥县支行职能作用》的文章,并将这一理念传导给全行职工,形成支行职工履职的动力。今年以来,支行在履职水平上有明显提高,前7个月各项存款增加9.47亿元,增长19.8%,各项贷款增加4.6亿元,增长16.8%,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

  齐彬还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学习 时,大家相互讨论交流,一些支行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使我们深受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初见成效。比如,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十分突出,存贷比仅为20%,为了更好地搭建银企合作平台,解开制约梗阻,我们借鉴浙江省的做法,以行业商会、协会为主体,会员出资,成立内部担保公司,谁出资,谁受益,协作银行可以发放注册资本金额度3至5倍的贷款,既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又有效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实现了银企共赢。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