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为何要追求文化?那是因为 企业管理 者们经历了经验管理的痛楚和制度管理的迷茫之后发现,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于是,就又开始进行文化建设,真是辛苦啊。但是,99%的中国 企业文化 建设却都仅仅停留在“喊喊口号、搞搞活动,做做学习 、写写墙报”的初级层面,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本质性的突破,作用也十分有限。这里边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甚至误解了企业文化。既然是最高管理境界,自然要水到渠成,必须有良好的根基,扎实的基础。必须学习者从基础开始。 
 
    有经验的管理者都知道,“改变组织必先改变文化”,文化观念的改变才是组织变革的基础,否则,任何组织管理变革都将流产。这句话实际上一语道破了企业文化的天机——企业文化就是一种改变组织的催化剂,也是企业正常运营的润滑剂,“以文化人”才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其实不在文而在“化”。 
 
    朋友应邀去一企业考察,企业一副叫做“细节是成功的保证”大型文化标语引起了他的注意,企业解释说,老板最重视细节,要求大家都从细节做起。可是,当他要他们举例说明时,大家却面面相觑。在参观过程中也发现,企业的很多工作记录总结表单都无人签名,产品材料更是随意摆放,就连仓库领料单、物料卡的填写都是极不规范,这就是典型的“文而不化”——公司文化理念有要求,但是,却无人将这个文化理念“化”为日常流程规范并督导执行,让企业文化沦为口号文化。 
 
    有很多的中国企业都导入了ISO质量体系,众所周知,ISO质量体系的核心思想是“持续改善”,很多企业也把这句话当做企业文化口号。可是,超过八成的企业都不知道什么叫做“持续改善”、怎样“持续改善”?能把“持续改善”这句文化口号“内化”为内部制度、流程、标准、方法和素养的企业几乎没有。有“文”无“化”,有口号无行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文化悲剧。 
 
    文化文化,顾名思义必须是“先有文后有”化,而且必须是“有文必有化”,否则就是一种笑话。但是,企业写几句文化口号并不难,自己想想、网上搜搜、书上找找就行了,再不行找个专家来帮忙,难就难在用什么方法把提炼出来的文化理念口号顺利进行消化和转化。 
 
    根据成功应用企业文化者的管理经验,企业文化之“化”有两个步骤:一是要先将企业文化理念等“化”为企业内部的制度、流程、标准和规范,二是要通过系列的训练方法再把它“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从而实现组织的改变和突破。这也是组织文化沉淀的必然过程,要是做不到这一点,所有的企业文化都将是一种“伪文化”。 
 
    把口号文字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并形成习惯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思想文字融入员工血液,让人发生彻底的改变,拥有了造化神功后,文化的价值才会凸显! 
 
    中国人最喜欢学习表面的东西,骨子里是不太下苦功的。这就导致了伪文化盛行的当下。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耳聋的青蛙》
有一次,有一群青蛙比赛爬上一座高塔。

许多人聚集在高塔周围观看。他们不相信参赛的青蛙能登上塔顶,于是大声喊"别费劲啦!你们这些青蛙是不可能到达终点的!"听到这些话,一些青蛙开始退出比赛。但有一些青蛙还在坚持,向塔顶前进。

观众们继续在喊:"别费劲啦!你们也不会成功的!"随后不久,青蛙陆续放慢脚步,放弃了比赛,此时只剩下一只青蛙还在默默地向上爬,而且越爬越有劲。

接近终点的塔顶了,那只青蛙用尽全力终于登上了塔顶。此时塔下群众一片欢呼声,歌颂这位青蛙英雄。

人们好奇地想知道这只青蛙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于是对它进行专访在,此时人们发现:原来这只青蛙是个"聋子"!

管理故事哲理

切记,什么时候都是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永远不要让别人的悲观情绪毁掉你心中最美好的希望。对于新晋升的管理者也是如此。以前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下属。这种角色的转换完成之前,尤其是过渡期,新工作难以开展,抱怨也逐渐增多,以致于最后可能都怀疑自己根本不是当管理层的料儿。这时候,再加上身边某些心怀不轨的人,在边上私下谈论、扇风点火,事情往往会朝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如果有人说你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不妨就"装聋作哑"吧,于公于私都有好处。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