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埃德加·沙因在其《 企业文化 生存指南》中谈到企业文化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表象”——显而易见的组织结构和流程(难以解读);第二个层次“表达的价值”——战略、目标、哲学(表述性解释);第三个层次是“基本假设”——视为理所当然的无意识的信念、理解、思维和感觉(价值观和行动的终极根源)。在具体论述时,对于第三层的“基本假设”,他又进一步扩展为“共同默认的假设”。他说:
 
    组织是由个人和小团队创立的,最初这些人用自己的理念、价值观和基本假设来影响他们的雇员。如果创始人的价值观和假设超出了组织环境允许或能够负担的限度,就不能形成最初的组织文化。但是假设行动公司的创始人相信人们必须把事情辨个水落石出,并且所有决策进行之前都须获得必要的信息,那么在他创造出一系列成功的产品后,就会吸引和留住其他开始相信这些东西的人。如果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继续成功地创造出市场喜欢的产品和服务,那么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就会渐渐演变成共享的和理所当然的,就成为关于世界本质以及怎样在世界上取得成功的默认假设。
 
    沙因的这个观点,起码说明了三层意思:一是文化的发轫者是从个人和少数人开始的,这种发轫,更多是企业创立者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看法和对企业的看法;二是“共同的”,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价值观或假设仅仅是领导人的呓语和口号,而始终不能成为“共同”者的东西,那么文化是无法形成的;三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即持续不断的成功,通过成功使人们相信。而这三个意思的最终实现,就要通过企业 经营管理 实践的过程,而且还应该是多次的、重复的、持续的过程。唯有如此,文化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共同默认的假设”。
 
    当然,文化的最终形成,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除了企业和企业主的成功外,跟从者是否能够通过企业的成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如果没有这一点,企业的持续成功也就成了问题。
 
    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许多领导者愿意提出比较宏伟的或者响亮的口号,而不管这样的东西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和能否收到跟从者的“默认”。这样的领导者,往往信奉“站得高,尿得远”。但是他们忘了姜文曾经借汤师爷的嘴说过另一句话说:“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这个大的“步子”,大概就是沙因说的“创始人的价值观和假设超出了组织环境允许或能够负担的限度”。
 
    藉此,好的领导者如何审时度势,提出适合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假设并通过实践取得“共同默认”的价值选择,其实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清人赵藩为武侯祠题写的“攻心联”才广为流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上路》
一和尚要云游参学。师傅问:“什么时候动身?”“下个星期。路途远,我托人打了几双草鞋,取货后就动 身。” 师父沉吟一会儿,说:“不如这样, 我来请信众捐赠。
    
师父不知道告诉了多少人,当天竟有 好几十名信众送来草鞋,堆满了禅房的一 角。隔天一早,又有人带来一把伞要送给 和尚。和尚问:“你为何要送伞?”“你的师 父说你要远行,路上恐遇大雨,问我能不 能送你把伞。”但这天不只一人来送伞,到了晚上, 禅房里堆了近50把伞。 晚课过后,师父步入和尚的禅 房:“草鞋和伞够了吗?” “够了够了!”和尚指着堆在房间里小 山似的鞋和伞,“太多了,我不可能全部 带着。”
       “这怎么行呢?”师父说,“天有不测风 云,谁能料到你会走多少路、淋多少雨? 万一草鞋走穿了,伞丢了怎么办?”师父 又说:“你一定还会遇到不少溪流,明天 我请信众捐舟,你也带着吧……” 和尚这下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他跪下 来说:“弟子现在就出发,什么也不带!” 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是否完备,而是有没有决心!有决心了,拟定目标了,一切都不是问题!请带上你的 心上路吧,目标在远方,路在自己脚下。 每迈出一步,都是一点点收获! 带心上路,一切外物自然俱足!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