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对古代统治者的四重境界进行了描述,在现代社会,这四重境界对于组织领导者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笔者针对这四重境界的理解,结合现实社会实际情况,从企业文化的视角进行了分析。

    (1)第一重境界:不知有之。

    该境界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即下面的员工不知道有该领导。在现代社会,这一重境界一般适合于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在这种境界下的领导者往往能够做到对下属的合理授权,能够下属充分的信任,让下属在公司总体战略和商业规则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些领导者则集中于更高层面的工作,更多的在于概念层面和交际层面,如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对于战略合作伙伴的交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高领导者和基层员工交流和见面的机会比较少,便形成了员工不知道或者不熟悉最高领导者的情况。在这种境界下,企业的文化更多的需要有信任、理解的基因。

    (2)第二重境界:亲之誉之。

    该境界是领导者的中高层次境界,即下面员工对于该领导者非常亲近,并且充满了赞美。这一重境界适合于企业中层领导者和部分高层领导着。在这种境界下,领导者能够放下架子和员工一起为企业发展而努力,能和员工经常性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难题。在这一重境界下,公司的基层员工能够快乐地工作,并且有较强的归属感。这样的企业多数会形成一种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家文化。笔者认为,最高领导者能达到第一重境界的基础是中高层领导者达到第二重境界,这样整个企业才是更加人性化和健康化的企业。在这种境界下,企业的文化便有了快乐、团结、凝聚等元素。

    (3)第三重境界:畏之。

    该境界是领导者的中低层境界,即下面的员工对于该领导非常畏惧。在这种境界下,员工之所以会尊敬领导,也只是因为该领导处于领导的职位。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高层领导和中层领导在工作中过渡强调工作结果,并且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给整个公司制造一种很紧张的氛围。在这种境界下,企业上下级之间不能进行充分的沟通,中高层对于员工实际需求和想法很难有效把握,员工多数不会畅所欲言。这样的企业文化更多体现了层级和制度文化。

    (4)第四重境界:侮之。

    该境界是领导者的最低境界,即下面的员工对于该领导有很多不满和怨言,私下里都会对其进行批判。大多数领导者是不希望这种结果出现的,出现这种境界的原因有很多,如不负责任、水平不高、没有计划、没有效率、素质不高等都可能导致出现这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下,员工大多工作不满意,或者工作推进缓慢,员工的跳槽率也会比较高。若企业领导者有这种境界,则企业文化中便多了更多的负面因素,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以上是笔者对领导者的四种境界的个人理解,主要是基于企业文化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并没有对企业运行效率和效果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领导者的境界和企业运作效率并没有特别的关系。最高领导者拥有最低境界的企业也可能运作的很成功,因为其中高层领导者可能拥有更高的境界和领导管理才能。通过对《道德经》领导者四重境界的理解,笔者认为企业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对于整个企业文化的影响深远,企业无论是最高领导者,还是中高层领导着,都应当先做人再做事。企业各个层面的领导者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境界,整个企业文化才会更加和谐健康,企业运作终会成功。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