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和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谈到企业文化的话题时,竟有90%左右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只知其有,却不知其用。他们把企业文化看成是“虚”的东西,认为,那只是一些口号,中听不中用。笔者也发现,在这些企业中,企业文化也就成了真正的摆设。
企业文化究竟是“虚”的摆设,还是“实”的东西?的确,文化要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经历长年累月的沉积与重塑。从这一层面来说,它的确有点“虚”,但这一“虚”中却有着不可抹煞的“实”,即每时每刻都在激励和校正着企业发展的目标。一个企业文化模式,它的终点是要让员工形成符合企业要求的行为准则和心智模式,这一模式形成后,对企业的发展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通俗地说,在平时,企业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就好比企业里唯一的闲人,生产部在忙生产、市场部在忙市场、财务部在忙财务等等,而只有企业文化在搞些什么内部通讯呀,员工行为规范呀,什么学习 呀,质量方针呀,还有什么经营理念呀等等。从表面看,好像是没什么多大的作用,觉得花钱买胡哨。但当我们剥开企业文化的外衣后,你就会发现,在这些形式和口号的背后,却是企业所需求的行为准则和心智模式的积淀与形成。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