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世界经理人周刊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中国的文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企业一词中“企”字的写法,上面一个人字,下面一个止字,如果去了上面的人字,就只剩下止了,企业也就变成“止业”了。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了人,企业当然就只有“止业”而不能存在了。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它的确可以给我们一种启发,引导我们去思考问题。

   古人云:“人之力发自于心,心旺则事盛。”人心的力量有多大?我国古人曾有过不少论述,如:“人心齐泰山移”;“得人心者得天下”等,讲的都是人心的力量。人世间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得人心者得市场”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得人心,得本企业员工之心,得消费者之心。

   每当我们回顾中国百年来之所以落后于人的原因时,都会想到封建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确,正是落后的文化绊住了中华民族经济前进的步伐。百年来,文化的落后导致了管理的落后,而管理的落后体现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使国民的心理能量得不到发挥。翻开中国的史书,虽然也写有“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主张,那只不过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理想而已,统治阶级的管理从来就是以官为本,“为官者重于泰山,为民者轻于鸿毛。”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也曾有过陆象山、王阳明等一些有识之士,将人心的作用抬到很高的位置,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治体制上的专制和独裁,心学始终没有处于正统的地位,人心的力量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

   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在总结自己多年的革命斗争经验后指出:“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孙中山先生透过国事、政治现象,发现人心才是革命力量的源头,一切都是在人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的,因此进一步得出结论:“物质力量小,精神力量大,革命取得成功,精神能力居其九,物质能力仅得其一。”

   国家之事如此,那么企业呢?什么是企业的动力源头呢?企业员工的人心才是企业的动力之源。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用先进的观念把员工的心管理好,使员工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过去我们在形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时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一下这种大锅饭的思想模式,改为“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因为大自然中从来都是千条溪水汇成河,大江大河是由小河汇聚而成的,如果小河不为大河提供水源,都依靠大河供水,大河早晚会干掉。在一个企业中,如果每个员工的心都能成为一眼涌流不息的泉水,每个部门都能成为一条为大河供水的小河,那么企业这条大河是永远不会干的。怎么使每个员工的心都能成为涌流不息的泉水呢?这个任务只能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来完成。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国家也好,企业也好,管理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首先在政治上实现民主,经济上实现市场经济,只有在这种氛围下,“以人为本”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实行变革 开放的政策以来,通过观念的改变、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 ,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作到“以人为本”,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心力量之伟大。在此前题下,只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真正树立起企业必能腾飞的自尊心、自信心,充分挖掘和发挥心理能量;养企业浩然之正气,行服务社会之义举,优秀的企业文化必能建成。

   国内外的事实证明,任何企业只要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就为企业打造了一支打不败、拖不挎、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而这支用优秀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员工队伍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