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5日    中国企业报 作者:谢育辰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现阶段吉利的具体整合方案一直没有公布,也引发外界对其种种猜想

在奇瑞、比亚迪等自主车企纷纷整合品牌之后,近日,吉利集团也宣告将要对旗下全球鹰、英伦和帝豪三个子品牌进行整合,一时间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据吉利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透露,公司内部就三个子品牌是否保留与未来经销商分配的问题没有达成统一,至今仍在商讨中。

由此专家指出,吉利品牌整合陷入谜团。

品牌战略将终结

杨学良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坦言,吉利集团对旗下子品牌整合方案虽然没有最终确定,但未来势必会实行新的品牌战略,此举意味着吉利多品牌战略终结。

吉利由于在低端车市场销量的快速发展,在自主品牌中率先实行多品牌战略。据资料显示,在2009年上海车展,吉利公司宣布将停止将吉利作为轿车品牌使用,而是将它作为集团公司的名称。同时,公司引入了三大新品牌:帝豪、全球鹰和英伦,并且实行分品牌销售模式。

吉利集团副总裁刘金良对媒体进一步解释,三个品牌定位实行差异化,避免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可以优化售后服务。

然而,市场并没有达到吉利的预期结果。今年一月份数据显示,吉利集团汽车总销量为33435辆,同比和环比大幅下降47%和45%。去年全年,吉利整体增速为14%,慢于行业的16%的增幅。

对此,专家指出吉利三个子品牌之间产品出现交叉,加剧了产品之间的竞争,内耗过于严重。同时,吉利全年推出20款车型分摊不足40万的销量,难以形成产品和品牌的市场号召力。

我国自主品牌市场也上演分久必合的一幕。之前,比亚迪和奇瑞相继完成了对其子品牌的整合,把子品牌作为产品序列。汽车专家张志勇也认为多品牌战略拖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后腿,导致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吉利销售额低于预期

对于媒体上频频出现的“回归一个吉利”的说法,杨学良并不认同,“其实公司始终坚持一个吉利,三个子品牌也是以吉利品牌旗下的,并不存在回归。”

当然,杨学良也认为媒体这么认为和其分网销售和三个品牌车标的差异化不无关系。不管说法如何,吉利对品牌的整合看来势在必行,把以前三个品牌的单独行动改为由吉利统一领导。

其实在去年吉利就已经注意对母品牌“GEELY”的侧重,在“吉利GX7海岸之旅”的活动中,车型为全球鹰CX7,但活动自始至终出现仅有吉利的标致,并未涉及全球鹰。

据吉利年初的预测,2014年其销售额将增长至58万辆,同比上涨约六个百分点,低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8%—10%的增长率。其实质也是因为吉利今年将进行战略调整,实行全新的品牌战略。

特别是一月份销量走低,据吉利一位负责人介绍吉利有意减少车辆批发数量,其目的是减少经销商库存,使经销商库存恢复合理,也为下一步品牌整合做准备。

坚持一个吉利的目的,杨学良表示是因为现阶段吉利准备通过整合品牌来集中优势资源,未来在市场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方案悬而未决

现阶段吉利的具体整合方案一直没有公布,也引发外界对其种种猜想。

据杨学良透露,吉利集团正在就子品牌、特别是英伦品牌去留的问题和未来销售网络布局进行讨论,难以迅速确定最终方案。预计短期之内依然会维持现状,新的品牌战略近期不会落地。在吉利分品牌销售的初期,公司计划三个品牌均衡发展。然而,随着市场定位不同,品牌发展出现参差不齐。去年下半年,英伦出现了负增长,在销量和增长率上分别低于帝豪和全球鹰。

近日,上海英伦汽车常务副总经理曹文明对媒体透露,英伦TX4将在所有终端实现专业人员的推广和销售,并与吉利其他车型分开经营。此举说明,英伦汽车或将逐渐退出市场。虽然相关动议尚未得到吉利同意,但是为英伦的隐退埋下伏笔。

整合之后,吉利要求经销商也将统一品牌,意味分网销售将消失,各店将出售吉利所有车型。品牌三合一之后,势必会导致公司对经销商实施缩减,未来经销商也面临着洗牌的格局。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吉利一旦梳理品牌,经销商渠道也肯定会整合。经销商的利益如何分配使吉利处在骑虎难下的境地。我国自主品牌整合品牌初期,由于经销商的裁减,导致了销量出现下滑。所以,整合后如何平衡经销商利益也是对吉利的考验。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