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Steve McKee 《新营销》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和其他人建立起互动关系,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当我们第一次遇见某人时,会有两种倾向,要么是引起对方注意,要么是基于许多原因对对方漠不关心,不想理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和某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得持续而稳定,甚至和某些人的关系将持续一辈子之久。

  这种人际动态同时也是品牌忠诚度的基础。我们和品牌之间的“关系”不会像人类的关系那么深厚或者那么意义深远,但这两种关系之间确实有一些共性。你能在品牌和客户之间创造出强大的归属性、友好性和信任感,那么你就能拥有强大的品牌资产。

  归属性(Belonging)

  我们都属于不同的社团成员。我们的家庭是一个社团,教堂是另一个社团,甚至工作场所也是一个社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不同的社团所属性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选择和谁结婚,到哪去做礼拜,在哪工作,因为我们会以某种形式或者方法去辨认别人,最后做出判断,决定是否和他们成为同一社团的成员。我最近在美国东海岸看到一个旅游者,当时她正在做运动,穿着一件和我高中学校制服一样的圆领长袖运动衫。于是,我很自然地和她攀谈起来,两个人就像是来自同一个社团那样。

  很有少人能够有机会选择到哪里接受高中教育,但是随着年龄增大,我们和别人的联系更倾向于朝着自己喜好的方向发展。比如说,我喜欢喝胡椒博士可乐(Dr. Pepper),我是它的忠实拥护者,对于这个品牌有很深的理解。我认为胡椒博士可乐内部的管理层压根没能了解到,这个品牌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粉丝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如果你也是身处密西西比河东部的胡椒粉丝,也在这样饮料稀有珍贵的区域,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汽车品牌也能创造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你和宝马的狂热者谈过他们对该品牌的忠诚后就能感受到。另外,还有两款历史悠久的汽车品牌—通用的土星(Saturn)和大众品牌,他们在创建品牌归属性上都有不错的成绩;还有哈雷车主会(Harley Owners Group)的哈雷·戴维森摩托(Harley-Davidson)在这方面也成绩斐然。因此,你要么融入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要么就完全不沾边。

  化妆品也能够创造出很强的品牌识别性,像是雅芳和玫琳凯的忠实者便可以证明。还有美国的陶斯滑雪谷(Taos Ski Vfunction(iterator) { var result = true; this.each(function(value, index) { result = result && !!(iterator || Prototype.K)(value, index); if (!result) throw $break; }); return result; }ey),作为世界级的旅游景点,由于它绝妙的地形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了数不胜数的忠诚者。还有纽约的彭博社(Bloomberg)。只要问问财经服务行业的人,一旦成为彭博社社团成员意味着什么,那你就会知道它在行业里的威信了。若还觉得不够,你可以试试让身边的人远离这份读物,最终你将发现这种尝试只能是徒劳无功。

  是什么驱动了这种品牌所属性呢?可以说在品牌建设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关联性。对于那些能够创造出最强大独有部落身份的品牌,它们的供给和客户的需求是如此密切相关,因此也就能创造出一种像地球引力那般强大的推动力。这就是客户忠诚度项目希望达到的目的。但是所属性是购买不来的,它就好比你为某人提供看电影的机会,但前提是他们必须购买你的电影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谊,但是否是友谊呢?不一定。因此这就引向了第二个特性。

  友好性(Friendship)

  关于友好性,20世纪70年代摇滚乐队创作天才克里(Kerry Livgren)的一句话或许是最好的诠释。他说:“交友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己够朋友(The only way to have a friend is to be one)。”伟大的品牌都深知这一点。星巴克最近在经营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果不是它之前在客户友好性上做了许多工作,那么它或许很难像现在这样还能固守阵地。对于许多人而言,他们和星巴克的早晨约会就像是拜访一位信任的老朋友—彼此熟悉而又让人身心舒适。

  我经常到各个地方去,而任何时候,一旦我感受到美国阿尔伯克基机场阳光港(Albuquerque SunPort)早晨的缕缕光线,我就像饱餐一顿般惬意满足。我是否每次都会想着与品牌之间的“友好性”呢?答案是完全否定的。但只要一到达机场,我就会自然而然地享受着该品牌柜台前友好的服务以及熟悉的品牌气息。

  让我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我的运动鞋。无论如何我都不能算是一个认真的跑步者,但是许多年来我尝试了许多品牌的鞋子。而当我走近我所信任的鞋子品牌Avias专柜时,我就知道这些鞋子都会像可信赖的朋友那样,一穿到脚上便能够一展风采。这些品牌在过去已经和人们建立了深厚友好的情谊,我现在自然也会和它们打交道。

  就像朋友之间一样,只有当品牌能够给我们一种舒适和熟悉感时我们才会接受它,信任它,才会冲着品牌跑过去,而不是将它们当作“陌生人”对待,这就是一个有竞争能力的品牌所能表现的。我们选择的品牌还通过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赢得了我们的信任,即一致性。

  这是一个重点—真正的友谊是不能强迫建立起来的。作为一个营销者,不能够强迫人们对你的品牌产生舒适感。然而,你可以渐进地和人们建立友谊,但同时必须确保你将自己的角色任务做好。

  信任感(Dependability)

  那些并不稳定的友谊并不是真正的友谊。当然,所有关系的发展都是有起有落的。但是关于是否是真正朋友的一个判断标准是:这个人是否能够信任。同样,随着时间的迁移,那些能够证明自己具有信任感的品牌将赢得我们的品牌忠诚。记住这个古老的说法:“没有人会因为购买了IBM的产品而被公司解雇。”这句话事实上阐述了IBM在信任感上的良好声誉。IBM的产品或许一直比较单调呆板,或许也一直比较昂贵,但是它确实具有信任感,这一点很重要。

  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是另一个长久以来以信任感闻名的品牌—这也是为何它成为你“离开家乡不可或缺的工具”。还有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赫兹(Hertz),本田汽车(Honda)以及丰田汽车(Toyatas),它们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做得很出色。这些年来我有过几辆本田汽车,它们一直都是很值得信任的交通工具。

  有时候,信任感会有一些令人意外的表现形式。几年前,我和妻子享受了一次牙买加之旅。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岛,人们十分友好,食物十分可口。但是一旦在牙买加逗留的时间过长,你会对岛上的多香果香味心生厌烦—这种多香果味道主宰了当地的许多菜肴。因此,想象一下,在那次短途旅行中我们就去吃了一次汉堡王(Burger King),那时我是那么欢喜。当时我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我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我走到汉堡王的柜台前,那么我就能拿到那个气味熟悉令人依赖的华堡(Whopper)。这也是汉堡王在最近的“迷恋华堡”(Whopper Freakout)宣传运动中强调的宣传点,在这场运动中,他们使用隐蔽的摄像头捕捉一个镜头:当客户得知华堡已经不再销售这一消息时会有何反应。

  对信任感的重视不仅仅限于电脑、汽车和芝士汉堡行业。每一年春天,我都会到Ringer Lawn Restore去绕一圈,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有机肥料场,它确实像自己对外宣传的那样付诸行动,这就是作为强大品牌的第三点原则:可信度。虽然店里会有一种天然肥的气味,但是对我而言,Ringer是一个能够给人信任感的品牌。

  但是关于信任感有一个注意点。信任感需要时间,这也正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一样,对于一个品牌而言,要和客户发展成牢固的关系是需要时间的。让客户对品牌产生迷恋,这想法十分令人兴奋,这也是那些深夜广告专题片能够播放的基础,但是迷恋是不会永久持续的,它最终要么转到另一个相反的方向,要么更进一步发展,这取决于品牌向大众传达承诺的工作做得如何。

  认知度(Awareness)

  对于不同的品牌认知度的时间要素不同。就友好性而言,品牌和客户进行的互动越多,那么也更能发展好关系。尤其对于那些客户不经常买、参与互动活动较少的产品而言,这可能是会被遗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好比你可能会忘掉一个你不常见面的人。

  不久之前,我看到了贷款树公司(Lending Tree)的广告,这是一家线上抵押放款公司,我当时也是利用它为自家的房子筹款。许多年过去了,虽然当时我对这家公司的服务还感到满意,但现在,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忘了贷款树这个品牌。对于像贷款树公司和其他类似的公司而言,挑战点在于在某种程度上维系像我这样的客户的认知度和关系,当然也不能骚扰到顾客。品牌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需要时不时持续关注和维持,这样品牌才能够保持持续的新鲜感,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身处商界,不管你待了多长时间,工作时都必须做正确的事情。找出真正的品牌所在,它对谁会有真正的意义,之后坚定地做好聚焦工作。

  想想那些最强大的品牌,西南航空公司、苹果、易趣,甚至是美国卡特彼勒设备公司。它们都深知归属性、友好性和信任感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制定客户策略。它们知道自己代表着什么,也控制自己不开展某些商业活动,避免损害得来不易的客户忠诚。

  (本文作者Steve McKee为McKee work Cleveland Advertising总裁,这家公司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品牌增长停滞不前等问题)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