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好产品要敢于定高价,高价高利润可以保证你的产品及服务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正循环。如果一个企业或一个 营销 人,只会高举价格战的大旗,靠降价吸引消费者,是非常不持久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你的公司地位的高低。如果一个产品是消费者花费了可观的价格购买的,则他对产品本身就会莫名地增加满意度。“厚利多销”法则永远比“薄利多销”法则更管用。
 
    有一个朋友买了一辆宝马,他给这辆宝马配套的东东,都是选最贵的。他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都宝马了,怎么能再吝啬。于是,他在京东上购买了一个价值1000多元的行车记录仪。我仔细比较了一下这个行车记录仪的功能,发现它虽然各方面指标都很硬,但还有和它一模一样功能的行车记录仪价格在200元上下。为什么他不去选择便宜的呢?
 
    其实很简单,消费者是分层次的,上面案例里欣然购买1000元高价产品的消费者就属于这样消费能力极强的消费者。
 
    有些消费者收入水平低,对生活水准要求低,所以只能购买低价产品,他只要够用即可。例如,一款男士刮胡刀,如果定价在低位,则接受低价产品的消费者会小心翼翼地使用这款刮胡刀,恨不得使用一辈子也不换,他哪怕对产品非常满意,短时期内也不会购买第二个。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率极低。如果刮胡刀定位在高价,则能接受高价的消费者的可支配财力要大得多,如果他对这个产品满意,如果厂家出新品的话,这些消费者不会考虑已购买的产品是否能正常使用,他会多购买几个就为了尝鲜或者自己方便。有一位企业家朋友,同样款式的刮胡刀买了3个,1个放家里卫生间,1个放公司办公室,还有一个放在旅行包里供出差用。
 
    中国自古经商的亘古不变的商业法则叫做“薄利多销”,但随着消费导向从吃饱向吃好的转变,从有用的就好到享受品牌附加价值,消费者愿意为差异化的产品附加值买单,从而“厚利”也可以多销。例如我们以前的牙膏,便宜的1块左右,3块多的高露洁就算是高档品了。而云南白药一 上市 就定价几十元一支, 销售 额迅速攀升到几十亿元。
 
    最后,我想问一句中国奶粉企业,你敢不敢定高价?然后回报给中国消费者高质量的产品?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