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任雪涵 新营销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如今如果在中国企业界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到底什么是品牌,估计不会再有人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称、品牌就是Logo,或者品牌就是企业的形象包装。经过近些年对苹果公司取得的商业奇迹进行观察与辩驳,大多数企业家对于品牌的认知都有了质的提升,不再简单地认为品牌就是企业名气大,品牌就是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或者品牌就是广告营销。不少企业家甚至已经意识到品牌可以作为一种核心管理工具,与业务战略一起发挥作用,共同成为企业长期增长的双引擎。因此,品牌战略规划与实施工作已经列入不少企业的年度重点计划。但是,即使企业高层管理者都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并且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品牌定位规划,为什么消费者却不为之所动呢?消费者那边的故事是:除了多看几次新的品牌广告,然后对于新的品牌Logo以及品牌Tagline逐渐熟悉外,一切照旧。消费者到营业网点依然要排队,售后服务电话依然效率低下,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依然不令人满意……于是,所有针对品牌提升的努力又回到了原点。

  事实上,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解品牌,便会豁然开朗:品牌是许下承诺与践行承诺的一种循环,只有通过产品、服务、人员、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品牌体验,将传播中许下的品牌承诺兑现,才是真正地在“做品牌”,而非仅仅是“说品牌”,才有可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尊重。如果仅仅是描绘一幅诱人的蓝图,最终却没有在实际的业务行动中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最终就有可能给企业品牌带来无可挽回的灾难。

  2000年,BP开始启用新的Logo以及Tagline。当BP决定以一朵绿色太阳花以及金黄色太阳光芒相互映衬的图形作为Logo,强调“不仅仅贡献石油”,对于地球、环境许下友好的承诺,为人类展示了一幅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事实上,BP在此后的数年间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传播推广活动,不可谓不成功:“天然气还给天空天然的颜色”、“我们有2.97吨,你的碳排放量有多少吨?”白底黑字加上黄色的标注,鲜明简洁、直截了当的沟通风格,让社会公众至今对这家B2B企业记忆犹新。然而,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让BP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毁于一旦。电视画面、网络视频充斥着令人不安的画面:不断扩散的浮油,被油污沾染垂死挣扎的鸟儿,当地人无助地凝视着大海,渔民愤怒的脸庞,每次都过于乐观的CEO以及“大礼帽”、“灭顶法”封堵漏油行动的失败,海底石油依然在不停喷涌而出。也许有人会说,遇上这样的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当BP前任CEO赫华德在一次媒体采访时承认,公司没有阻止石油泄漏的相关技术,事后才明白应该对此类紧急事故作更充分的准备。与部下交流时,赫华德竟然说:“我们究竟做了什么,要遭到这样的惩罚?”听上去BP更像是事故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这场灾难的发生,也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虽然BP声称要为地球的绿色能源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是在其核心领导人心中,在其实际的战略业务开展中,在其具体的作业流程中,它竟然丝毫没有像自己的品牌承诺那样,真正将环境、生态以及开采地社区的整体效益考虑在内,品牌承诺与品牌实践相差万里之遥。无怪乎,在美国著名的Logo设计网站上,出现了更多黑色主题的BP Logo,并将BP戏谑地称为“Broken Promise”、“Bay Polluters”【参见下图】,公众对于BP的失望以及愤怒可想而知。

  真正的品牌创建过程,在完成品牌定位的书面论证后,要求企业领导人用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理解品牌,将品牌超越传统的营销功能,转而使之成为整个组织赢得胜利的核心纲领。更重要的是,在开始对外进行营销传播许下承诺以前,必须让整个组织的人员、流程、产品都能根据新的品牌承诺做出改变与协同,才能让消费者在外部的品牌接触界面上,真正感知到品牌在切实地兑现承诺。诸多研究表明,内部员工对于品牌的实际感觉将强烈预示外部客户如何看待品牌。由内而外地启动品牌,通过激活组织内部员工对于品牌的理解认同、忠诚热爱,对于塑造差异化的外部品牌体验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激活内部的品牌热爱?让员工为企业品牌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是后续所有积极改变的关键,只有真正地对品牌感到骄傲,员工才能燃起信心,积极主动地承担职责,以实际行动做出贡献。比如哈雷戴维森、星巴克等无不是由内而外启动品牌的优秀企业。在哈雷戴维森,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公司让每个人都成为“哈雷人”。比如,市场调研就从公司内部开始。而公司里员工的衣柜上摆着头盔,因为哈雷戴维森的员工就是骑着哈雷摩托车上下班、度假和参加车主会的。这样,他们就能对于客户的心中所想、所需感同身受。哈雷戴维森甚至鼓励员工参与客户聚会并分享快乐,诸如 Daytona Bike Week 等集会就起到了员工教育与产品研发中心的双重作用。当员工参与数千辆哈雷摩托车的盛大聚会,看到车主们真诚、热情地交流,观察客户如何驾驭哈雷摩托车,与客户交流讨论产品创新的灵感,员工对于哈雷戴维森的信心与自豪也就油然而生。

  事实上,创建差异化的品牌体验,让员工对于品牌充满自信只是一个起点,让员工成为品牌大使,时时刻刻展现品牌的不凡,才是赋予品牌生命更为关键的一步:在前台,员工直接提供服务体验;在后台,员工设计产品和服务。员工代表企业赋予品牌生命,代表企业兑现品牌承诺。如何才能让员工的行为符合“品牌”标准?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一致的品牌行为,由内而外地导入品牌?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以下8个具体的步骤。

  步骤1:对内部员工进行细分

  就像传统意义上,对外进行品牌传播时,我们必须清晰地理解顾客、投资人、合作伙伴、监管机构、公众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品牌的需求、担心以及渴望,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对内改变品牌行为之前,也必须理解内部人群的不同需求,并据此进行细分。对于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而言,内部人群可能涉及不同层级的人员,如核心领导层、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经理以及普通员工层;也可能涉及地域差异所导致的需求区分,如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员;或者来自不同的职责部门,如研发、生产、营销、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甚至是否与客户直接接触,对于他们的品牌行为所需承担的职责都有所不同,因此就必须结合他们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对于品牌做出贡献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细分人群,让后续品牌承诺的沟通以及行为改变的方式都做出针对性的内容调整。

  步骤2:识别最具影响力的员工,

  并从他们开始启动

  任何改变或是趋势的发生都往往是从少部分人群向大众扩散影响的结果。企业战略的施行,基本上也是通过核心领导人向中高层管理层逐层传导后得以施行。而品牌战略的实行与改变,也是从小部分人群开始。但区别是,不一定完全遵从层级关系,而是在各层级中选择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大使,让他们成为组织变化持续的催化剂、推动者、表率人物。从组织中筛选品牌大使的工作,往往必须跨部门结合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各个职能门领导的推选进行,可以参考以下选择标准:

  是否具有较好的业务表现。

  是否有较强的沟通和人际交流能力。

  是否被同事公认为有影响力。

  是否对于企业表现出忠诚以及热爱。

  选出的品牌大使将成为后续品牌行为改变的重要支柱力量,他们将作为整个组织前进的领导人物,带领品牌做出转变

  步骤3:让品牌定位与员工紧密相关

  传统意义上,新的品牌定位都是形成一份称之为“品牌平台”或“品牌理念使命宣言”的文件,使之成为针对外部人群沟通的核心蓝本。除了品牌理念、品牌使命出现在企业网站上,这份文件的其他内容往往仅在市场部以及PR、广告公司流转,与企业大多数员工毫无关联。但是品牌行为的转变要求品牌部门必须将这份文件翻译成内部员工能够理解并与相关的文件。尤其是品牌理念、品牌使命、品牌价值观,对于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职责的员工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新的品牌理念和使命的要求下,他们的行为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光有一份纲领性的品牌定义文件,往往无法对后续的行为改变做出具体指导,品牌行为的改变也就无从谈起。必须根据全新的品牌定位文件,结合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对品牌文本进行对内翻译工作,形成品牌行为的蓝本,为后续工作确定大致的框架。

  步骤4:识别并定义品牌化行为

  有了品牌大使,又有了品牌行为的内部蓝本,让两者共同发挥作用的时刻到了。这时候往往要针对品牌大使进行一轮小范围的品牌学习 ,让其理解新的品牌定位、品牌行为的内部蓝图对于未来行为改变的方向预期。召开头脑风暴会议,点燃品牌大使的热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根据蓝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想象一下什么是他们可以调整的,让他们的行为符合品牌标准、具有品牌特征。可以是业务发展重点的思考,也可以是内部流程的改变,甚至是一些日常工作行为,关键是要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具有品牌特征、符合品牌承诺的行为。例如,如果品牌承诺“人性化”,那么来自产品设计部门的品牌大使必须思考“人性化”的设计是什么样子,是否简单易用、价格合理、有趣等就符合“人性化”的品牌标准。而来自售后服务部门的品牌大使则必须思考“人性化”的服务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服务流程是否繁琐复杂、服务用语是否考虑到了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各个部门的集思广益,品牌蓝图才能开始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为标准,让所有的员工都有机会参与进来,成为品牌承诺的兑现者。

  步骤5:制定内部整合传播计划

  在内部进行大范围传播

  当所有的学习 物料、品牌行为标准都已经成文,品牌大使也都对品牌行为足够清晰,能够对其他员工发出统一的示范和指导时,针对全体员工的大范围传播就可以全面铺开了。这时候往往可以结合领导人宣言、品牌发布会、内部头脑风暴会、线上线下品牌学习 、品牌活动等形式进行发布。品牌内部整合传播不应该是一场战略会议而应该是一场庆典,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全体员工的变革信心。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应该不断收集品牌化行为改变的故事,让其在公司内部进行广泛传播,并对积极变化的人做出正向激励,让品牌行为更容易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步骤6:以“品牌筛选器”形成机制,

  协同决策和流程

  任何的传播都无法持久,要维持持续的改变必须将行为固化到流程中,固化到企业的重大决策机制中。通过前期的品牌行为蓝图畅想以及一个阶段的试行,对于什么才是符合品牌的行为各个部门都会有所感知体认。这时候就需要跨部门协同,探讨并形成最终的“品牌筛选器”。这是一个跨部门的品牌衡量标准,是能够运用到所有部门的标准原则。“品牌筛选器”将在以后的产品设计、服务流程制定、企业公民、活动赞助中都成为把控方向的重要工具,凡是重要决策都应该参考,这样才能保证对消费者的外在沟通与业务行为,不论是产品、服务还是传播都塑造一致的品牌体验。

  步骤7:测量品牌行为改变的成效

  设立一系列品牌测量指标,监测品牌行为改变的各项成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品牌行为改变的测量,可以结合常规的市场份额监测、品牌满意度测量,增加测量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和联想,分析把握这些认知和联想的重要来源。要确保品牌创建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品牌行为执行细节的精准性,并为后续的改变方向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矗

  步骤8:与HR部门协同形成

  人力资源制度保障

  形成人员制度保证,一方面意味着品牌行为应该纳入KPI指标体系,指导人员的升迁与激励,保证高层管理人员能够真正符合品牌价值观,为企业的稳健发展以及文化延续奠定基石。另一方面,意味着在引进新鲜血液的时候,应该考虑品牌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一些企业的招聘其实与品牌承诺毫无关联,去掉品牌名称根本无法看出企业对于人员的要求有何不同。如果根据品牌标准制定员工招聘标准,就能够招聘到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

  好了,直到现在,企业才做好了一切内部准备工作,可以对外郑重地宣布品牌承诺了。有人比喻说,如果以消费者的品牌体验为边界,传统理解中的“品牌工作”,包括品牌定位、品牌VVI、品牌传播等都只是品牌创建中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真正决定成败的是水面之下的人员、流程、产品服务的再造。这样的品牌实践要求企业核心领导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品牌,理解并认同创建品牌决不仅仅是一种营销努力,也决不仅仅是品牌部或市场部的职责,更不是一次新的品牌定位就帮助企业取得奇迹。真正的品牌创建必须由内而外,围绕品牌核心由业务功能部门发挥合力,才能一致地兑现品牌承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