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6日    华恒智信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赵磊老师答:执行力一词源于企业培训中的相关提法,通常也会提到执行力、决策力、战斗力、凝聚力等,是一种广义层面的提法,华恒智信团队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执行力主要是指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领导层角度讲,制定的相关政策能不能有效落实。

 

第二、公司制定的原则、规则,即管理方案、思路等是否能够执行。

 

第三、员工层面,企业制定的规范与手段,干部能不能执行。

 

其中第一个层面是从领导角度看,是上级对岗位的要求;第二个层面是从横向来看,是横向对组织管理细化的要求;第三个层面是从基层角度来看,是基层对企业改革意识的要求

 

由此,从公司领导层看,为提高企业执行力,企业应该:

 

第一、从公司战略层面看,领导决策准确与否,对员工执行力有很大影响。例如,当员工不知如何选择,向领导提出问题时,领导给出了错误的指导,那么当员工再遇到问题时,可能对领导的信任度降低,从而削弱员工执行力。

 

第二、某种程度上来说,员工的能力、态度等不一定都能够胜任工作要求,此时,领导的态度及目标设定对于员工执行力有一定影响,例如要求员工扫地,要他三个小时完成或者一分钟完成都是不恰当的,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员工执行力的提高。

 

第三、对于组织内部来讲,约束体系的完善,管理手段的完备及有效的追究机制等,都能够提高员工的执行力。例如,矿难问题多次提出仍旧存在,主要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追究机制。

 

从横向角度看,企业存在业绩导向,能力导向,价值或风险导向等,上层制定的可能是价值导向,但落实下去可能会变为业绩导向,这主要是企业中对于例外问题的处理原则没有转化为相应的企业文化,对于例外问题的处理,应该有相应的文化为保障;

 

从基层角度看,主要是干部不职业带来的,应加强上级对中层干部的约束,提高执行力。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赵磊课程
赵磊观点
赵磊PPT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