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管理思想创始人,精确管理研究院院长 《精确管理与实现手段》、《精确管理》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19年11月18日    栾润峰 1t168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对今天的管理者而言,市场是一把刀,不存在你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路数,你必须勇敢地去寻找适合你企业的管理之道,否则,市场之刀会随时砍向你。寻找适合我们企业的,能确实解决我们管理问题的管理之道是我们所不能回避的。

  我作为管理者也烦,烦的原因是原来我们还能自我安慰的西方案例,在当前金融危机进而带来的经济危机后,已经失去了它作为案例的正当性。不要说有这场危机,即使没有这场危机,我也对这样的教案来指导我们产生了怀疑。

  到过西方,看过他们的案例,清楚他们做案例的方法,我产生了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他们太理性了,管理由实验而出,太奇妙了。

  新建一个超市,会去请一家咨询公司,咨询公司派上一群从没有做过超市的MBA,带上教课书及相机,每天所有消费者来的消费路径,调整货物的摆放,这就行了。你说这西方人也是,怎么总是一个习性,一种走法。后来产生了如下的笑话:

  一天, 一个农民赶着一群羊在草原上走。

  迎面碰到一个人对他说:“我可以告诉你,你的羊群有几只羊。”

  他用卫星定位技术和新的网络技术将信息发到总部的数据库……片刻后,他告诉农民共有1460只羊。
  农民点头称对。随后,他要求农民给他一只羊作为报酬,农民答应了。

  不过农民说:“如果我能说出你是哪家公司的,您能否把羊还给我?”那人点头。

  农民说:“你是麦肯锡公司的。”

  那人很惊讶地问农民是怎么知道的。

  农民说:“有三个理由足以让我知道你是麦肯锡的:1、我没有请你,你就自己找上门来;2、你告诉了我一个早已知道的东西,还要向我收费;3、一看就知道你一点都不懂我们这一行,你抱的根本不是羊,而是只牧羊犬。”

  对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我们中国人个个是人精,精灵精灵的,我们每一个人是聪明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领导,我们很少重复昨天的故事,我们会每天走不同的道。学这样的案例来管理聪明人,那无异于画地为牢,不可取。

  思考之二:我认为,管理学是基本学科之上的,而不能随意按照学科去切分。

金和软件董事长 栾润峰


  管理是管人的,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管理时,没有很好地区分管理的技能部门与管理的本质部分,以技能取代本质,这就如同为人看病,西医只是就事论事,而不能治本。管理学是宏观的,整体的,管理的技能只能是辅助。

  思考之三:管理的本质是管人,管人的根本在于管人心,人心所向才是我们管理欣慰的。

  要想做到人心所向,取悦于我们中国人,则必须了解中国人的人心。中国人更感性而非理性,用理性的方式不一定能打动我们中国人。中国人认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工作绩效。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绩效就是管理。只会做人,不会做事,是一团和气,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相反,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于零。因此,要先会做人,然后会做事,这就是管理。抓住中国人性的特点,选拔人、用好人,是管理的重中之重。
 

  简要概括是“不一定”。中国人的个性就是不一定,中国人的事情有变动性,抓住这两句话管理就比较容易掌握住精神。中国人满脑子都是“不一定”,中国人最喜欢说的也是不一定。同样一个中国人,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不一定。中国人说一定的时候,结果也常常不一定。中国人的应变能力最强,弹性最大,适应力也最好。中国人最爱,也最擅长变来变去。中国人的基本性格,就是“不一定”。

  我想,以上的这三个思考点,是最让管理者对于管理始终无所适从的。必须用了解中国人人性的,基于实践的,以理论辅助的整体框架来帮助中国的管理者解惑。具体地说,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原则是“人伦”,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的把握。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去鼓励人与物的配合,则易犯偏重物而约束人的错误。所以,必须正确把握人性,正确运用人性,才能充分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都是管理中国人的高手,其成功就在于能够在洞悉中国人性的基础上,用有中国特色的办法来管理中国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栾润峰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